•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三篇

    时间:2021-12-06 14:39:37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三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下面是勤学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三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以学生熟悉的毛泽东诗词入手,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雪》中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中心,通过学生欣赏和解读《沁园春·长沙》、《西江月·秋收起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衔接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包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长征(包括遵义会议),解放战争等内容,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另一条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路程为线索。通过线索一,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革命努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革命探索,不断的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由此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历程,从而使本课主题得到提升,从而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此外,在材料的处理上,除了运用学生熟悉的毛泽东诗词外,还运用了直观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帮助学生对问题的解读和理解,从而为主题服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从课时上看,本节内容要用1节课完成,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毛泽东诗词是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足迹,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通过选取毛泽东的典型诗词来解读中国革命的典型事件,正好能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征程与基本脉络。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中近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革命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对中国革命及其相关具体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有不少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存在一定的疑问,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好可以帮助其解决疑问,这样,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多首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解读毛泽东诗词的能力。因此,将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愿望和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和解读《沁园春·长沙》、《西江月·秋收起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使学生了解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包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长征(包括遵义会议),解放战争等史实,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方法解读材料(毛泽东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毛泽东诗词及漫画、历史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在阅读、欣赏、分析、比较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性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解读毛泽东诗词,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丰富学生思想情感;同时,感受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探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毛泽东诗词解读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朗诵、欣赏、解读毛泽东诗词,教师引导学生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概括,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不懈探索,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

      六、课前准备

      毛泽东诗词收集 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引言:“无论时代的车轮走向哪里,总会有一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底闪烁,他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昆仑之巅,长城之墙,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是他笔下的纸。黄河之水,长江之浪,是他纸上的墨。他的诗蕴含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浪漫主义的风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座精神永恒的丰碑。那就是——毛泽东”。他的诗词记录着中国革命的足迹,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今天我们就通过毛泽东的诗词来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2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①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_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⑥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②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③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④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①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③在不同历史阶段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_。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但它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即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①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_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④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⑤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依据

      ①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1930年1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③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⑤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①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文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并指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②“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④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⑤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党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⑥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48年4月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经过长达26年最终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封建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使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无产阶级要保持领导权,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一是革命领导权不同;二是时代条件不同;三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四是革命的目标与前途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导致一次革命论;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民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延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中国是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下,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全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心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处理了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首先,中国革命中敌人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远远超过革命力量的,而且中国又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次,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革命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

      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是: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巩固和发展第二个联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强调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斗争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其他斗争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在思想上入党,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条件。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4.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新民主 主义革命 理论教案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