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散文|客从何处来

    时间:2021-09-18 11:16:1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散文|客从何处来

      以后我回嘉兴时,有时间要去拜访言老师,跟她当面聊聊天,采访一下在我们村里知青的岁月,更多了解一些我爷爷当年的故事。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整理了散文|客从何处来,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

      有一部央视拍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记述他们追寻自己家族的故事。上世纪中华大地发生了各种翻天覆地的事件,人物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这几个人在家族的追寻旅程发现了很多秘密。第一季中的易中天老师,以品三国出名的厦门大学的教授,纪录片中,易中天老师的母亲周树奇家族,祖上是中国船务公司的开创者,可以说是当时的船王,家族中有一位女性嫁给了晚清名臣左宗棠。易中天老师的继外婆朱濂,朱濂有个姑母嫁给了民国总理熊希龄,朱濂带着易中天母亲周树奇一起寄住在民国总理熊希龄在北京的大宅子中。易中天老师第一次知道他母亲小时候居然住在民国总理家里。纪录片还讲述了他母亲从北平幼儿师范毕业,抗战时跟着继外婆朱濂一起逃亡到湖南,在战时儿童保育院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保护战时孤儿。这样的特殊经历,易中天母亲一辈子没有对子女说起过。如果不是这次寻访,易中天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母亲家族如此显赫。

      我的老家位于浙江嘉兴郊区,从嘉兴市区到王江泾镇当中的位置,双桥镇的一个小村子,村名叫陈家村,现在的公交车站地名陈家村,村里确实有陈姓家族,不过占比不大,其他姓的人占了多数。村庄靠马路边,我小时候去学校上学,要从村里先走到马路上,再沿着马路走路到双桥镇上。这条公路连接着浙江嘉兴与江苏苏州,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如今称为07省道,重新拓宽加大,两边对向加起来8车道,豪华大气,路两边绿地种了各种园林树木花草,开车在路上风景美心情愉悦。几十年前当时还是柏油马路,也没有分车道,路两边是两排大树,估计有年头了,我记得1棵树几个小孩子才能合抱一圈。当时的车子很少。我们这些小孩子自己去上学,走半天才来一辆车子。爸妈要干农活不会接送孩子上学的,当时就教我,如果车子来了,就跑到边上抱住树。这个方法很是简便易行,因为树都是在很边上的,远远地听到汽车声音,小朋友们连忙奔向路边上躲在树后面。等车子过了才从树后面转出来,继续走路。想想这画面也是蛮可笑。

      我家小村庄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一条小河从运河支流连着过来,蜿蜒到我们小村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再弯到西,走了一个S型。河上有一座小石桥。我家就在小桥边上,S型转拐角东南角上,风水相当好。小桥上没有栏杆,外来的人第一次走这座小桥要小心一点,我们从小在走的,一点都不怕。听说桥底下有字,小孩子们游泳时曾见过,不过那时候不认识上面的字。后来问过我爸,我也曾下去河边看一下,只记得是光绪多少年这几个字,可能是建桥的年月。下次水位低的时候,我要去把桥下的字拍个照片来看看清楚。站在桥耳朵上往河里跳,是我弟弟他们几个村里小男孩子夏天的乐趣。当时的水还很清,能游泳,水里有鱼虾还有河蚌。即使有时候男孩子们从桥耳朵上跳下来碰到河底的瓷片啥的,划破了脚,小男孩们还是乐此不疲,争先恐后,犹如奥运会跳水比赛。

      每个家族可能都有秘密等待发掘。我渐渐长大工作后,有时候回到村里,碰到村里的老人家,他们谈天说地说起来,才知道,虽然我爸和我妈都姓仲,但不是一个家族系列的,我爷爷是过继给仲家的,爷爷原来姓肖,村庄东边几户肖家伯伯家,和我家是有血缘关系的,肖家的爷爷和我爷爷是兄弟。爷爷的名字仲金观,曾当过村里的小队长几十年。我小时候只记得,爷爷经常下田干活,起早摸黑地,我有记忆的时候农村已承包到户了,爷爷年纪已大了已经卸任队长,由肖家伯伯当队长了。村里老人告诉我,肖家孩子多,仲家只有一个女儿,我爷爷先是给仲家当童养女婿。只听说过童养媳,真没听说过还有童养女婿的。说仲家老太太家族有80多亩水田,那是大地主家了,只有一个女儿,我爷爷就是上门给当长工干活,等长大了给他们家当女婿。没想到这个女儿夭折了,我爷爷就转正了变成仲家的养子,长大后从北边一个村庄里娶来了我奶奶,生了我爸5兄妹。又听说仲家老太太抽大烟,把80多亩水田都败光了。导致在后面的运动中没有受到冲击,因为仲家已变成了穷人。这是现实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爷爷一辈子在田里劳动,我对爷爷的印象就是挽着裤腿,衣裤脚上全是泥,肩膀上扛着农具,从田里回来。原来爷爷从小就给人当长工干活了一辈子,不怕苦不怕累。当时伯父已在城里工作了,我爸成家立业了单独分家,两个姑姑都出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需要打理,叔叔年纪很小后来长大了去当兵几年,回来又在乡镇府工作。我奶奶很年轻就身体不好不能下田,在村里放牛,做轻便的活,爷爷扛起了家里所有的下田劳动。后来爷爷死于血吸虫病。这个病曾在几十年前流行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在水沟里钉螺寄生,人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下水下田劳动较多吧。爷爷在当队长时,那个火红的年代,跟许多老村长老党员一样,队长带头下田劳动;分田到户后,爷爷又是主要劳动力,几乎天天下田干农活。

      因爷爷在80年代末已过世,很多事情问不到。比如我想知道爷爷在肖家的原名。小时候,我爸当过一阵村里的会计,那些分田分地年底算工分红,分鱼塘的鱼这些事,我都有记忆。爸爸记账的账本上,全村人的名字,等我上学认字后,我把这些名字都认识了,能背出来,按顺序从第一户人家到最后一户。有的叔叔伯伯在村里大家只称呼小名,俗名,比如村民们称呼陈家阿大、仲家阿二的,而我,知道他们的大名,因为账本上登记的都是户口本上的真名。这样我盘算了一下肖家爷爷的名字,一位叫肖德华,一位叫肖德贵,按年纪顺序排列一下,我觉得爷爷的本名可能是“肖德富”。古代人取名喜欢吉利,穷人都盼着变成富人,荣华富贵正是最吉利的名字。第二个字是排行,老底子家族按排行取名,“德”字辈。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想,无从考证,估计以后去问我爸,他也不太可能知道。他一辈子忙着干活赚钱养家,估计也没问过爷爷这些事,不会象我一样有兴趣去查询这些无聊的事。

      从马路边走进小村里的这块较大的场地,现在是一个丝织工厂。在我小时候记得是两个小队的水泥晒谷场,河边的房子是队里的仓库,70年代末80年代初,队里的粮食收上来时可以放晒谷场上晒,仓库里存放。仓库空着的时候,还有养蚕宝宝,队里的人一起采桑叶和喂蚕宝宝。村里小孩子们学骑自行车,就是在这两块大水泥场上学习。老人们告诉我,这块地皮原来是仲家地主家的,几进的房子,抗战时毁于战火,房子全被烧光了。仲家搬到了我们家现在这个地块上,小桥边小河拐角上。我们村太靠近马路边了,从公路上过来立马就能进村。后来爷爷奶奶把小姑姑嫁给了很偏僻的一个地方,说偏僻的地方安全。当时交通不便,我小时候过年跟着家里走亲戚去小姑姑家,摇船去需要穿过好多大的河荡跟大海一样,很远很远。现在每次回到村里,从马路拐进村里来一眼看到这个工厂的地皮,想到曾经是我仲家的产业,也有祖上曾经阔过的飘飘然。

      因我是孙子辈里的老大,下面我弟弟,还有堂弟有时伯父周末从嘉兴带来乡下,还有姑姑家表弟在同村里,3个男孩子年纪相仿,比较顽皮,小女生比较乖,爷爷应很喜欢我。爷爷奶奶和叔叔三人是一户,我家是爸妈和我与弟弟4人一户,两户的房子隔壁连着。爷爷农闲休息时,一边喝着茶,一边给我讲各种故事,三国演义,刘备张飞诸葛亮关云长,还有徐文长的故事。爷爷还认识银河,夏天夜里看星星,真的有这样的场景,爷爷给我讲银河系星星的故事,牛郎织女。爷爷还会唱京剧,一边哼唱能一边手指打拍子,小时候我听不懂戏曲,不知道爷爷唱的是啥内容。我小时候居然受过爷爷这样的一对一培训班,长大后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我对越剧京剧都蛮喜欢听。现在想来,也不知道爷爷这些故事是看戏听来的,还是他读过书认过字,我严重怀疑爷爷上过私塾。爷爷有一把茶壶,盖上有几个字,当时我不认识,现在回想起来应是行楷字体,小学生的我不能全部认识上面的字。爷爷教我读“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回文读,连环来回读,意思都不一样,爷爷讲给我听不同的意思。小时候的我,读这个茶壶盖,能摇头晃脑地读好多遍,太有意思了。岁月更替,搬家换房,爷爷已经不在几十年了,不知道这套茶壶流失到了何处还是已破成碎片,唯有记忆永远留着。想到这个,立马在淘宝上找找,想想这应是民国年间民用瓷器,当时生产量应也很大,可淘宝上就是找不到这样的茶壶,一壶一盖,盖上有这几个回文字的。如果有,我马上下单买一份。讲茶叶的书取这几个字当书名的和玻璃杯印了这几个字的,淘宝上倒是有几样。还记得当时爷爷的茶水很苦,小孩子的我喝了一口再不要喝第二口,现在想来应是最便宜的红茶末子,特别是夏天双抢干农活出大汗需要喝热茶叶水解渴。爷爷当时抽烟,大前门,雄狮,我记得这两个牌子。后来长大了去北京还特意去看了看大前门,跟记忆中大前门香烟上的图案一模一样。几个弟弟和村里的小男孩用香烟壳折成三角形翻洋片,这是70/80年代小孩子们的游戏之一。可惜爷爷奶奶都没有高寿。如果爷爷活到现在,我一定给爷爷买点好茶叶,红茶绿茶普洱茶,换着喝,再也不要喝那些又苦又涩的老茶叶末子。再买点好的香烟孝敬爷爷。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伯父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浙江大学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很了不起,我想可能跟爷爷有点文化有关系,全力培养儿子上学。爷爷那个年代作为地主家的继承人小时候可能上过学应也是说得通的。爷爷跟我讲过艰苦奋斗的故事,炒了一瓶盐,给在新塍上高中的伯父走路送去,这一瓶盐,伯父在高中上学能吃好几个月,家里穷没有钱买菜,用炒好的盐当菜就饭吃,没有钱坐车,赤脚走路去新塍中学,15公里的路。我想像着爷爷捧着一罐盐在乡间小路上走啊走啊去给儿子送去。60年代初,困难时期,饥荒年代,家里没有钱,也没有菜,这样也要供伯父上高中,考上大学。后来问过我的几个弟弟,他们都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变成了我家的传家宝,现在讲给我女儿这些孩子听,估计他们不能理解还有吃不上饭的年代。一罐盐当菜吃一学期,比博士牌霉干菜更不可思议。后来去看几次伯父,他流着眼泪跟我说起这样故事。伯父一辈子节俭,后来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他还是很节俭,我想跟他年轻时候的艰苦求学经历有关。我爸爸虽然才上了三年小学,辍学挑起了家里的家务,村里老人一致评论我爸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跳级,三年小学才上了2年,一年级直接到三年级了。当时还有这种操作,能少读一年书。老爸后来当村里的会计给乡亲们分田地分农产品的,也算村里的知识分子了。老爸有几年过年自撰春联用毛笔写了贴在大门上,读来还蛮对仗工整的,蛮有才华,我觉得这肯定跟爷爷有点关系。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照相机,很少有人家会去城里照相馆去照个全家福。没有爷爷的照片留下来,这一直是比较遗憾的事。机缘巧合,我有了爷爷的照片。前段时间在老家遇到原来双桥小学的俞老师,加了微信,俞老师这几天看到我的文章发在南湖文学上,她把文章发给了她原来的同事,当时下乡在我们村里的知青,后来也是双桥小学老师的言老师。俞老师跟我说起言老师认识我爷爷,当时爷爷是村里的队长。那我说赶快联系一下言老师让我们加上微信,我想了解我爷爷的故事。联系上后,我跟言老师说起,爷爷没有留下照片很遗憾,言老师说有照片的,她下乡在村里时,在爷爷家墙上看到过爷爷和伯父的合影。这个消息太令人激动了,我都没想过可以问问堂弟伯父留下的老照片。马上联系了堂弟,堂弟找了找老照片,昨晚在家族群里发了这张三人照片。我一下子认出来,当中的是爷爷,后边站立的伯父,前面的10岁出头的少年应是叔叔。伯父与叔叔这几年都因病过世了。这真是非常珍贵的照片。根据叔叔的年龄推算,这张照片应是伯父已参加工作了时候拍的。感谢伯父是个文化人,工作地方可能单位有照相机能拍下这张照片,留下了爷爷珍贵的影像资料。照片是黑白的,爷爷穿着老式服装,对襟钮扣的,很像老底子民国的长衫减短成了上衣。印象中爷爷干农活从来穿过没有这样的衣服,估计这件衣服是爷爷的出客穿的,带着小儿子去看大儿子工作很隆重地穿着打扮。

      感谢言老师记得这张照片并提醒我,人与人的缘份真是妙不可言。感谢堂弟保留着伯父留下的老照片,让我们能看到爷爷留下的身影。以后我回嘉兴时,有时间要去拜访言老师,跟她当面聊聊天,采访一下在我们村里知青的岁月,更多了解一些我爷爷当年的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 随笔 客从何处来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