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真题 > 正文

    2020徐州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时间:2020-09-29 07:53:2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2018徐州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8徐州中考语文

    1.古诗文默写。(10分)

    ①____,若出其里。

    ②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③马作的卢飞快,____。

    ④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 ____,受上赏;____,受中赏;____,____,受下赏。

    ⑥民生乃国之本,家安而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所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解析】古诗文默写,无需解释。所谓技巧:理解+记诵+准确(copy)书写(ctrl+v)。第⑥题是理解性默写,真的需要结合语境,判断选择。前5题答案:①星汉灿烂②博学而笃志③弓如霹雳弦惊④何当共剪西窗烛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其中,要注意“笃[dǔ]”“霹雳”“寡”“谏”“谤”等字词的书写,尤其是“雳”(上“雨”下“历”)。第⑥题提

    示“民生”、“家安而民乐”,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济世情怀”、与此有关的基本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中“厦[sh à]”“庇[bì]”要做到书写无误,要注意区别两个字的偏旁。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媲(pì)美对称(chèn)重峦叠障养精蓄锐

    B.剽(biāo)悍良莠(yǒu)莫衷一是冲耳不闻

    C.憎(zēng)恶缄(jiān)默人才辈出心无旁骛

    D.戏谑(xuè)着(zháo)落销声匿迹走投无路

    【解析】本题理论上还是记诵题。所谓技巧依然是:理解+记诵。从字形上看,A项中“重峦叠障”应为“重峦叠嶂”,是山峰而非屏障;B项中“冲耳不闻”

    应为“充耳不闻”,充:塞住。从字音上,B项中“剽悍”应读“piāo hàn”;D项中,“着落”应读“zhu óluò”。

    3.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4分)

    人生在世,难免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与其消极悲观、(),倒不如抖擞精神、放开手脚,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抛却心理包袱自然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可以渺小卑微,不被他人(),但是绝不能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怨天尤人游手好闲关注关怀

    【解析】从“痛苦”、“消极悲观”、“心理包袱”等词来看,语境中需要的是“怨天尤人”——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一味埋怨天,归罪于别人。形容抱怨客观条件不利,不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游手好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游荡成性、好逸恶劳。因为“渺小卑微”,基本上是连“关注”都没有,“关怀”那更就是奢望了。因此,选“关注”更照应、更突出“渺小卑微”。

    关注:关心重视。(Let me see see.呵呵。)

    关怀:关心,含有帮助、爱护、照顾的意思(多用于上对下或集体对个人)。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解析】画线句的语病在于否定不当。“难免”表否定,加上“不会”,负负得正,意思正好相反了,与下文语境不一致,应该是“难免有”,免不了有。应该把多出来的否定词“不”删去。表达否定的意思时,要特别注意“杜绝、禁止”之类的本身就有否定意味的词语。

    还有一个词语,也需要大家注意,就是“无时无刻”。请去了解一下。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解析】注意,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是C 了。“‘说’是一种说明文体。”怎么可能对呢?你想想《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等文章,就知道了。“说”,从“言”从“兑”,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二、阅读57分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6分)

    【甲】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

    【乙】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解析】一般情况下,句群则首先要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可根据主语或谓语判断),单句则首先是主谓之间的停顿,其他的特殊情况(如含发语词、连词等既特殊句式)视情况而定。以上四句都只是停顿一处,仅仅依据主谓间停顿便可判断A、D不正确。B项“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摆明是一个动宾短语,自然应该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停顿了:“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公输盘诎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④卒廷见相如

    【解析】如果是课内短文,那么就好办了;如果不是,那就要好好推敲一下了。①“公输盘诎”是在“公

    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诎”应该为“穷尽、匮乏”。就是他没招了、没辙了。②“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可见是严阵以待,等着敌人来犯,“寇”课解释为“入侵、侵犯、侵略”。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而“去”,可见,“引”是个动词,与“去”的语境搭在一起,应该是“拉、拽、牵”。④“卒”的义项主要也就那么几个——“士卒、士兵”、“最终、终于”和“死、死亡”等。“卒廷见相如”是在斗智斗勇后,自然应该解释为“终于、最终、最后”。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

    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

    【解析】这种题,一般技巧是先蒙一个,然后“等量代换”,两句都通顺的,说明意思、用法基本相同,反之,则不然。从词性上看,D项中前者是名词,后

    者是动词,排除。C项中前者是动词(jiàn,夹杂)(带宾语“力拉崩倒之声”),后者是副词(jiàn,偷偷地),修饰“至”(到),排除。AB两项的用法相同,但A项两个“意”中,前者为“情趣”,后者为“意图、意思、用意”。B项两个“诚”都是“确实、的确”之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4分)

    ①虽杀臣,不能绝也。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解析】翻译的一般技巧老师已经说过多遍,这里再啰嗦一遍: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①虽(即使,因为还没有杀)(你们)杀(了)臣(我),(也)不能(杀)绝(抵御楚寇的人)也(啊)。

    ②(还)不如因(趁,趁机)而厚(优厚)遇(款待)之(他),使(让)(他)归(回到)赵(国),

    赵王岂(难道)(会)以(因为)一(块)璧(玉)之(的)故(缘故)欺(欺骗)秦(国)邪(吗)!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的品质。(2分)

    【解析】这两个人的共同点还是蛮多的,可是只填两空,那就要注意点,这两空必定代表两个主要的、不同层面(角度)的品质,你绕在一个方面答题肯定完了。

    第一方面:在谋略上,两个人都是睿智机敏、足智多谋、有勇有谋……IQ、EQ极高。

    第一方面:在气魄上,两个人都是英勇无畏、不卑不亢、视死如归……胆识过人。

    (二)古诗词赏析。(3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解析】还好是选择题,可以蒙的。一比较,“不恰当的一项”应该是C项,因为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不是“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1~13题。(10分)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 、___。(2分)

    【解析】一看到“车站”“伤寒”“上工”“周围的树木”,就知道这里的A应该是在修筑铁路中的保尔(保尔·柯察金)了。B送给他的毡靴,这样关心、帮助保尔的B,应该是他的导师、战友朱赫来。

    原文:朱赫来同保尔道别的时候,望着他那只灌满雪的套鞋,低声对他说:“我给你捎双靴子来,你的脚还没冻坏吧?”

    “好像是冻坏了,已经肿起来了。”

    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解析】“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一共2分。准备答两点。从⑴段的“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来

    看,主要突出他修筑铁路时的坚毅顽强,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舍身忘我……从⑵段的“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等句子来看,主要突出他“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1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6分)

    【解析】完了,这道题要回答的内容有点多,首先要明白“铁环”的含义,然后才能举例、简述,而且是——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因为要“冲破”,所以“铁环”自然是对保尔的“束缚”,是阻碍保尔“重返战斗行列”的东西,联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他差点自杀的对话与自救,于是,我们猜到“铁环”理论上应该是他的身体枷锁和思想枷锁。身体枷锁就是伤残和病痛的折磨使他逐步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而掉队、不能继续战斗等带给他的精神上的失落、沮丧、痛苦、煎熬,甚至绝望。

    原文:对我的生活来说,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

    保尔向周围的人隐瞒着自己的痛苦,只有玛尔塔根据他那异常苍白的脸色,才猜出了几分。出院前一个星期,保尔收到乌克兰共青团中央的一封信。信里通知他假期延长两个月,并且说,根据疗养院的意见,按他目前的健康状况,不能给他恢复工作。随信还汇来了一笔钱。

    等这阵发作过去,他才绝望地发现已经迟到一个小时了。他终于因为经常迟到而受到了警告,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开始了——他要被迫离队了。

    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至于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现在就好找多了,只要是保尔战胜自己的失落、沮丧、痛苦、煎熬,甚至绝望,“重返战斗行列”的经历都应该可以的。

    这里就直接上专家答案吧。示例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1分),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1分)。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1分),在烈士公墓思考

    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1分)。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1分),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1分)。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1分),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1分)。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1分),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1分)

    (四)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14~17题。(11分)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

    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1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2分)【解析】结合文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来看,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意“总之”“归根结底”“一言蔽之”之类的总结,这里就有一个哦。

    总结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读书”,在阅读方式变迁的同时,进一步体现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没有字数限制吧。那就这样。

    15.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2分)

    【解析】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要是这些吧:①“听书”是读书的“多元”阅读方式的一种。②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③但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④阅读方式的变迁要能够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要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读书”。

    是不是太多了。你看着办吧。请自行删减。16.“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解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解释哦。

    在文中,在哪里?

    在倒数第二段。与之关联的是涉及“数字化阅读”的所有段落。

    “双刃剑”,自然是“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

    于是,我们看到数字化阅读“利”的一方面:作为一种多元的、新的阅读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民的喜爱(第二、四、五段),成为了阅读的新的增长点(第二段),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第五段)。“弊”的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未能较好地展现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后三段)。

    17.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解析】A项一来就错。不管“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这里似乎少了个“人均”)是不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或“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来看,从“3.21”到“3.12”,绝不是“保持增长势头”,当然啦,是个“负增长”,好吧。其他三项,不用说了,尤其是D项,正确得不能更正确了。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17分)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

    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

    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

    18.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3分)贫贱但不卑贱——______——_____——_____——越老越有用。

    【解析】①先分段:在“贫贱但不卑贱”和“贫贱但不卑贱”之间,有两段。②因为前后两句句式不要,看来,不必在乎句式了。③另外,虽没有规定字数,但原则上与前后句差不多,不宜太多。

    参照段落结构,你还会发现,噫,貌似前面都有中心句嘛。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

    这不正好要填三空嘛。啥都不说了,感谢作者。19.品析语言。(6分)

    ⑴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品析加点词)

    ⑵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

    【解析】品析语言时,字词主要从表达的准确、生动等角度,句子则复杂得多(套路是内容上、结构上)。套路:①意思是……②准确地写出了……③生动地展现(抒发、刻画)了……④(与上下文的照应等)。

    第一句要求赏析“逼”字。就是“逼迫”,一看就是拟人修辞(“生动形象”也就成了关键词)。谁逼谁?(自家逼自家)逼着干嘛?(上绝地)逼的结果?(上就上呗,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于是,人或物的精神就出来了。

    前后文呢?“倔强和孤傲”、“鲜艳而丰满”。

    不说了,来个专家参考答案:“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1分),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1分),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赏析句子⑵的修辞效果。

    首先要知道“修辞”吧:“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理论上应该是拟人修辞。

    效果呢?

    拟人还是为了更生动、更形象地表达。这里的拟人是为了把什么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呢?“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野菊花在沸水中舒展、绽放的美妙过程和美丽姿态,当然,还有“我”,冲开水的那个“我”,于是补上一句——“以及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专家语)。

    20.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解析】“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一般是理解其“内容+形式”和“表达作用”,归根到底,是“作用”,因为“作用”分为“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画线句: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内容上:野菊花“涅槃”的根,“潜滋暗长”“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勃勃生机)“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期待憧憬,拟人修辞,喜爱赞美)“最后一段”,“结构上的作用”,你知道了吧。

    来个专家参考答案:通过野菊花在冬日里的涅槃和等待,深化了文章主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给人以无限的期待和希望。

    21.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解析】前一题是“最后一段”,本题考“文章第一段”。

    “简要分析和评价”还是建议从两个方面:内容上+结构上。

    内容上:第一段用“碎”“沧桑”“颤巍巍”“枯”“哀鸣”“褪尽”“灰黄”“寂寥”等词,通过老树、枯藤、乌鸦、夕阳等物,用词xxxx,写景xxxx,描绘了一幅……的秋景,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了“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这些内容与“野菊花之恋”有什么关系?注意,是“野菊花之恋”,不仅仅是“野菊花”哦。为下文写野菊花……为下文抒发……之情……

    结构上的作用?第一段,你懂的。

    5分哦,不要乱来,尤其不可大意、不能草率。还是来个专家参考答案: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1分),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1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1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1分)。

    三、作文63分

    22.题目:这让我难以拒绝(63分,含书写3分)要求:①以“这让我难以拒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解析】感觉还好!

    “这让我难以拒绝”,主要是“这”,让“我”难以拒绝的“这”是什么?其中包含了什么?寄寓了什么?

    “难以拒绝”,不是“欣然接受”,说明本来想拒绝的,可是“难以”拒绝。

    “难以拒绝”,只是“难以”拒绝,不是“不能拒绝”,是不忍心断然拒绝。

    那么,人物间的关系,那个让“我”难以拒绝的“这”出现的场景、情节,其中的情感、意蕴……都需要你提前谋划。

    考试是技术活。加油!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