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研讨交流 > 正文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时间:2021-02-24 18:07:0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说明:内部考试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
    涵盖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庇古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如果政府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这一补贴被称为庇古补贴。

    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部门预算: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指的是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动产指的是除不动产以外的,各种可能移动的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产权:所谓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事定额征收的一种税。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车船。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车船税对应税车船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凡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纯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性质的商品和劳务。

    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单峰偏好: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单式预算:是将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在一个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收支性质的预算组织形式。

    地方税:是指按照税收管理体制,收入归地方政府筹集、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计税的税种。

    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二部定价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罚没收入:是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人、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非公募法:也称私募法,是指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而是对有些特别的机构发行公债的方法。通常包括银行承受法和特别发行法。

    负外部效应:也称负外部性或者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带来损害,即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未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该企业或个人没有对受损害者给予赔偿。

    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居民的境内外所得和非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公告物品:是指和私人物品相对应,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生产、供给,而主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来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管制目标,以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信息失灵和偏好不合理等市场缺陷为管制对象,凭借行政权力做出并直接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和改变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公共设施使用费:是指政府对所提供的部分公共设施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公共投资:指的是政府部门等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获取经济收益或者社会收益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同时享受。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不能排除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享受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消费的强制性:是指对具体消费者而言,公共物品服务是由辖区内全体居民整体消费,其效用不能分割,不能量化到每一个消费者,一旦某类公共物品被提供,单个消费者只能接受该公共物品服务,而不能选择,具有消费上的强制性。

    公共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作为一个整体,向所在辖区的居民和企业服务,其效用不能分割为单个居民或企业的效用。

    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公募法: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不指定具体公债发行对象的公债发行方法。它包括直接公募发、间接公募法和公募招标法三种。

    公平分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公平非配是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种重要目标。

    公债偿还:是指国家依照事先约定,对到期公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过程,它是公债运行的终点。

    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与发行有关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公债风险:是指政府在运用公债在组织收人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多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所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公债规模:是一个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举借债务的数额。

    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收入额/当年的财政更支出额)×100%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在量上平衡对等关系。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通过谈判所签订的书面协议。它是缔约国之间进行国际税收合作的法律文件,是调节它们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规范。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因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或对同一税收管辖权作出不同解释,造成对同一跨国纳税人在同一时期内的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征收同种或类似的税收。

    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其来源是国有企业或国家参股企业的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行为税:是以特定行为做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政府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禁于征”的性质。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

    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产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价外税:是指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而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的税种。

    间接成本:是指由于政府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导致附带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通过外部效应或连锁效应,间接给相关部门和项目带来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常常表现为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不便、不愉快等,而且又无法直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估价。

    间接收益:是指通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给非使用者带来了无法控制的外溢或外部收益,主要包括政府工程项目的完成,使相关部门的产量得到提高,以及其他正外部效应产生的社会福利。

    间接税:是指税负可以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由他人负担的税种。

    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力役税:是指纳税人直接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收。

    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特别是意见表达功能的社会群体。

    流转税:也称为商品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骗取出口退税:是指企事业单位对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采取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

    契税:是在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权属转移过程中,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法令、条例忽然措施。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范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诱导和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手段。

    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居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一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行使各自的课税权造成重叠。

    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收饶让: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具体包括税收法律、条例、法规、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

    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在A和B的选择中,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8,而8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外部效应:也称之为外部性、外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别的企业或个人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反映。

    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某项特定的物品被提供出来,便不太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

    消费的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在消费活动中给其他人带来了损害、成本,但对他人的这种损害、成本并未给予补偿,即未体现在其消费价格中。

    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
    或者随着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消费的排他性:指的是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

    消费的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在消费活动中给其他人带来了好处、收益,而这种好处、收益本人一般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报酬,即未体现在消费价格中。

    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是对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正外部效应:也称外部经済性,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给其他企业或个人带来好处,即收益,但这种收益并未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本企业或个人没有得到回报。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的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政府收入:一般也称为财政收人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的社会资源的总和。

    政府收入的收入效应:是指在政府组织收入过程中,消费者将一部分收入缴纳给政府,其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一定时期内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内)可以组织的财政收人数量或者资金总额。

    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政府收入效应:是指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因政府组织收入而对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政府外债风险规避:是指在外债管理中,政府拒绝或主动退出有风险的筹资活动。

    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政府债务收入:就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有借有还并偿付利息的信用经济原则,向国内外企业、组织和个人举借的债务。

    政府支出的绩效:是指各项政府支出所发生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对比关系。

    政府支出绝对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

    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直接成本:是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直接投入,包括建设、管理和维护该项目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成本,主要有建设该项目所投入的劳动力、资本金、外汇等。

    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直接收益:是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后所导致的产品数量直接增加、产品质量直接提高或生产率水平直接提升,以及促进社会成本得以降低,并由该项目产品直接使用者享有的收益。

    直接税:是指税负一般不能转嫁出去,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种。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

    中央税:是指按照税收管理体制规定,收入归中央政府筹集、支配和使用的税种。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准公共物品:也称为混合物品,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商品和劳务。

    自然垄断: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