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思想汇报 > 正文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分析题题库(排序版)

    时间:2021-02-24 18:07:4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分析题库(排序版) (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311。

    [案例]宝宝7个月了,喜欢上了爬行,于是乎家里到处都成了他的游乐场,而在爸爸妈妈看来这一切就好比一个战场,家里常常会一团糟,他们常常是又喜又悲。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请帮他们分析一下。[2011年7月试题] 答:分析:
    (1)爸爸妈妈需要鼓励宝宝爬行;

    (2)爬行的意义;

    (3)爸爸妈妈鼓励的同时也要给予宝宝一些约束;

    (4)爸爸妈妈要与宝宝形成良好互动;

    (5)爸爸妈妈在已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宝宝的爬行,有助于宝宝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宝宝感知觉发展。

    [案例]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2014年1月试题] [案例]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2016年1月试题] [案例]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2020年7月试题] 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建立积极的关系。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一方法。

    [案例]当一个8岁的儿童看到父母谈论外地人时态度轻蔑,那么他也可能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外地人。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2013年1月试题] [案例]当一个8岁的儿童看到父母谈论外地人时态度轻蔑,那么他也可能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外地人。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2018年7月试题] 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系;
    而当一个8岁的儿童看到父母谈论外地人时态度轻蔑,那么他也可能学会了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外地人。

    [案例]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容易焦虑、紫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
    朵朵的父母在要求朵朵道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朵朵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朵朵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2019年1月试题] [案例]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
    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2013年7月试题] 答:儿童最初表现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几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人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几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案例]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几个维度和类型?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哪些?[2015年1月试题] 答: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温暖和控制维度。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维度,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父母的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任型教养、忽视型教养。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从父母自身的特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孩子自身特点三方面来分析。

    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征也都会影响父母教养行为。其中,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母亲与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触较多,对肢体残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父母常持有补偿心理,容易表现出过度保护的管教态度。

    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向平等。

    [案例]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2012年7月试题] [案例]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2015年7月试题] 答:从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来看,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如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养条件。

    从家庭功能的结构来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关系、相互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在家庭应对外界压力事件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家庭沟通顺畅);

    (3)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确);

    (4)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入,经常有爱与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能力强);

    (5)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感卷入程度高);

    (6)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功能执行情况不好的家庭(如有婚姻冲突、冷战或离异的家庭),各有各自的问题,但基本上都可从以上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是6个方面进 行分析。

    [案例]亮亮今年4岁了,在奔跑、跳跃、接传球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亮亮妈妈想促进儿子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却说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识字算术能力相比并不重要,请结合“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019年7月试题] 答: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这也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

    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使儿童释放体能一心情愉快。所以,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

    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案例]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2014年7月试题] [案例]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2017年6月试题] 答:毛毛妈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她没有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伴团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掌握、演练一些重要社会技能的场所,也为儿童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实践社会规则提供了机会。这些技能是无法从与成人互动中获得的,例如,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如何与领导者或管理者相处、以及如何应对敌视、攻击、欺负和控制。对年长儿童而言,同伴还可能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年龄相仿、处境相似的同伴,可能能帮助儿童面对和处理个人问题,解除烦恼——同伴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缓解了他们的压力,消除了他们的忧虑,也可能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地说,同伴有以下作用:
    (一)同伴的强化、示范及社会比较功能。

    1.同伴具有强化作用。同伴间的互动(接受、拒绝、冲突、和好等),会强化、惩罚、或消退幼儿的某种行为,从而影响该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

    同伴是儿童强化的重要来源。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引起同伴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进而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强化、维持或消退。

    2.同伴具有示范作用。同伴作为一个榜样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一个害怕狗的儿童,在看过同伴与一条他认为很恐怖的狗愉快地玩耍之后,就可能会克服这种恐惧。情绪反应和社会互动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与那些喜欢用大笑和微笑回应别人的同伴在一起时,幼儿更可能对幽默报以微笑和大笑。与喜欢社交的同伴接触,对减少儿童的羞怯感、鼓励儿童参加社会活动有积极效果。

    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孩子们还能轻易地获得亲社会行为、成就行为、道德判断、延缓满足的策略及性别分化的态度和行为等。

    同伴榜样的另一个功能,是告知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他该有怎样的表现。例如幼儿可能不知道上课期间未经教师允许是否可到操场上玩,但如果他看到有其他幼儿这样做了,他很快就会尝试这种行为。

    3.同伴是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由于同伴的年龄相似(因而也会被认为在许多其它方面都是相似的),因此同伴就成为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儿童将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成就与同伴进行比较,就可能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如果一位六岁的儿童在赛跑时常落后于同伴,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跑得很慢的人。

    (二)同伴作为教师的角色 同伴能成为儿童知识学习的“小导师”。尤其是在幼儿园的中、大班,有些幼儿已经能认识很多字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让这些孩子来教其他孩子“识字”,对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都会很有助益。研究表明,曾经被别的儿童指导过的儿童,在阅读和算数技能方面都有改善,如果这种指导是长期的、一对一的,那么学生的收益就会更大:水平发展略高的小导师在教同伴的过程中也会受益,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对课程材料的掌握更好,拥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校(教师和学科)也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所以,在幼儿园大班,或在混龄互动中,可尝试这种大带小的方法。

    [案例]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2012年1月试题] [案例]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2017年1月试题]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答:以上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在语音方面,他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
    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义方面,他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三岁的幼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他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0倍。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案例]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2018年1月试题] 答: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从父母自身的特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孩子自身特点三方面来分析。

    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征也都会影响父母教养行为。其中,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母亲与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触较多,对肢体残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父母常持有补偿心理,容易表现出过度保护的管教态度。

    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向平等。

    [案例]试述依恋与日后的发展的关系。[2020年1月试题] 答: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

    婴儿与母亲的交往经历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很多纵向研究表明,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2岁时会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喜欢参与更复杂、更具创新性的象征性游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那些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并可能被同龄人排斥,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更有可能以积极、敏感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并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反之亦然。

    [案例]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2016年7月试题] 答: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

    ②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③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

    ④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

    婴儿与母亲的交往经历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很多纵向研究表明,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2岁时会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喜欢参与更复杂、更具创新性的象征性游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那些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并可能被同龄人排斥,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更有可能以积极、敏感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并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反之亦然。

    [案例]幼儿园小班的明明回到家后,一直都嘟着小嘴,一副伤心难过的样子。妈妈看了很是不解,不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上前询问明明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参加了一个画画比赛,大多数小朋友都得到了小红花,可明明却没有得到。明明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2011年1月试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此时明明的心理特征及发展状态,并为明明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答:分析:
    这是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措施: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
    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等;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