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述职报告 > 正文

    公共经济学,第一讲,福利经济学、效率及外部性

    时间:2021-03-05 11:00:5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第一讲 福利经济学、 效率及外部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增进经济福利的道路选择 :1.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使资源配置符合个人的偏好,从而也就自然实现了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市场失灵条件下的选择:政府作为 福利经济学及基本原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2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提出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生产资料的配置所必须达到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适度” l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社会主义体系》 l 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观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后概括为帕累托分布 l 帕累托指数-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福利经济学的价值判断标准 l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或: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l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消费效率 (Consumption efficient):资源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合理配置;生产效率 (Production efficient):资源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合理配置;配置效率 (Allocation efficient):资源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合理配置 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末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新福利经济学强调:经济效率:
    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福利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 (勒纳、霍特林)补偿原则 (卡尔多, Compensation principle ,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ests) 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l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批判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 l 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 l 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l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
    要达到唯一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要求福利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分配。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

    l 根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根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 l 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等,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阿罗:
    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 *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必须满足一系列必要条件:无约束域; 完备性; 忠实反映个人的偏好:偏好稳定; 传递性; 独立性:不受无关备选方案的影响;没有独裁 ; 外部经济理论(Externality theory)研究外部经济性活动对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限制或利用这些影响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私人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私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并不完全吻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1970s由奈特、杜生贝、鲍莫尔、西托夫斯基和米德等福利经济学家发展完善的;:内容和特点:外部经济的定义、类型,认为外部经济是生产函数相关依赖的结果;普遍采取比较静态的、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并运用了帕累托一般均衡分析中的最佳概念;外部性与财产权的关系,认为财产权确定对解决外部性有重大意义;以某种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影响之差来计算外部性;1970s后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非稳定情况下外部性问题和一些与生产力发展有关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及其补偿费用的计算问题,丰富了外部性理论。

    次优理论The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理查德·李普西 (Richard Lipsey,加拿大)和 凯尔文·兰卡斯特 (Kelvin Lancaster,美国) 1956年提出;If one optimality condition in an economic model is not satisfi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next-best solution involved changing other variables away from the ones that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 optimal.;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 相对福利学说1960s发展起来的, 认为福利或人的满足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感受,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福利的评价标准亦不相同;相对福利学说坚决否定福利在人际之间广义的可比性,特别地强调福利的标准不能跨过人的内心感受范围 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如果每个商品都有个市场,而且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即每个厂商和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他们都面对同一价格,那么这个经济的均衡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政府的作用: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制度,会导致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的某种资源配置,但是,没有理由认为,这种配置恰好使社会福利最大。于是,有理由寻找使社会经济福利得到提高的其它方式,这里,其它方式至少包含着选择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市场机制能实现帕累托有效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对于实现效用的“公正”分配,也仍然可能是必要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l 在一定有前提条件下,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在通过适当地在消费者之间分配初始禀赋后,可以由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来达到 福利补偿原则一项财政措施导致的资源配置的变化,会使一部分人效用提高,而使另一些人效用降低。这时如何判断?“帕累托潜在改进标准”:当某项公共预算措施发生变动,某些人得到利益而另一些人受到损失,通过把一部分利益的转移,使受损者得到充分的补偿,那么就可以说福利增加是存在的。

    社会福利测度的单位不能用主观效用来度量,而采用货币价值;在获得同样数量的货币,穷人所得到的效用大于富人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称穷人的货币价值高于富人的货币价值;在资源使用的可选择的对象中,货币价值高的对象(穷人),比货币价值低的对象(富人)所产生的满足水平较大,那么选择货币价值高的对象,会在经济福利中产生净利益,这个净利益就是货币价值高的对象的得利,减去货币价值低的对象的损失所得的差额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货币价值标准作为效用标准的客观表达,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经济福利这个总目标,并不是单一的,这是由产量和分配两个因素构成的。一种分配方式可能是公正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但是,又可能会使下一次的福利下降。福利标准应当分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收入分配的“公平”两个相互联系的分目标。

    效率效率的标准:总净社会效益(TNSR)非负数 TNSR=TSR-TSC>0 其中:TSR:总社会效益;

    TSC:总社会成本;总社会效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TNSR→∞。当边际社会效益(MSR)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时,TNSR→∞。

    完全竞争与高效率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假设具备下列条件:市场是由人数众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
    全体厂商都供应同质的商品;
    全体消费者和销售者都能掌握充分的知识和信息;
    全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充分利用价格规模;
    全部资源完全可流动(进货与出货、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的成本相当低);
    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S(MSC) D(MSR) E P* Q* P Q 0 不完全竞争与低效率 在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市场竞争一般并不完全。不完全的市场必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垄断 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某种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如环境),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叫外在效益,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资源的使用给他人带来益处;负的外部性也叫外在成本,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资源的使用给他人带来害处 负的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成本:
    边际社会成本(MSC):
    是指为了生产一个增加单位的某种商品而牺牲的全部社会价值 边际私人成本(MPC):是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或相应的消费者)付出的代价(成本);边际外在成本(MEC):是指不属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所付的因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的代价,而是与这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无关的个人或人们在其它方面牺牲的代价 商品生产的外部成本 0 Qe Qm 产量Q M E MSC(=MPC+MEC) MPC(=S) MEC D(=MSR) Pe Pm 价格P 三者的关系是:MSC=MPC+MEC,三种成本都大于0,从而有MSC>MPC。

    当个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时,实际产量会超过无外部性时的均衡产量。使资源流向这种产生外部性的商品的生产,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一定扭曲,进而影响到效率的发挥。

    正的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效益 边际社会效益(MSR):
    是指因供应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受益的全体个人的总估值 边际私人效益(MPR):是指因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直接受益的个人估值的总和 边际外在效益(MER):即因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间接受益的个人估值的总和 商品生产的外部效益 MSC(=MPC) MPR MSR 0 Qm Qe 产量Q M E MER Pe Pm 价格P 三者的关系是:MSR=MPR+MER,且MSR>MPR 当个人效益小于社会效益时,这种商品倾向于少生产,于是也会产生相应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公共物品的效率问题 公共物品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这种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大家都可以免费使用。这里,MER=MSR, MPR=0。搭便车行为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产生了低效率。

    公平问题 市场确定的收入分配;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个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市场价格,即个人的收入分配,是资源的分配类型和价格作用的结果。

    资源的价格,是在市场交易水平的基础上由供求平衡决定的,进而由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的。

    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生产因素所增加的产量。用实物来表示: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用价值来表示:称为边际产品价值-VMP;VMP=MPP*P 支持者的观点:认为市场交易所确定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生产要素按其对国民生产的贡献取得报酬是合理的,竞争市场价格是公正的。工资是劳动者生产努力的报酬利息是节俭或放弃现在消费的报酬;利润则是组织经营和承担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促使自然资源实现高值利用的报酬 反对者的观点:虽然资源价格的确有重要的社 会经济功能,但是,现实中还有如下问题:
    生产要素市场往往为不完全竞争所破坏;市场机构也不能准确测定VMP;由于遗产、教育机会、生态环境等这些与努力贡献无关的因素的普遍存在,人们的挣钱机会并非均等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政府需要为社会公平而努力。政府可以在并不削弱社会生产力并降低经济效率的情况下,通过财政和税收转移方案的再分配,使社会福利有所增加。当然收入再分配的效率代价也是要考虑的。

    公共选择中的公平: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最佳的分配是总社会效用的最大化的分配。在这个标准下,只有“接受者”效用的增加超过“给予者”效用的损失,收入再分配才是适宜的。

    1970s 以后经济学家的观点;最佳分配可从政治过程的结果中进行推论。即从研究政府过去税收和支出的决策入手,发展最佳收入分配的过程;最佳分配可从社会契约理论中找到定义。即可从社会契约缔结条件中演绎出分配标准 政治决策加权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政府过去的曾经推行过的财政经济决策给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作为最佳分配标准的权数。

    不足之处 --前提上的缺陷;这种权数体系不容易发现。如个人所得累进税率表暗含有边际效用表,但只能说“包含”,不能说“决定” ;用决策权数作预测工具的前提,既要决策正确,又要政策稳定,但实际并非如此。

    不足之处 --运用上的缺陷;政治决定不能代表个人选择或民意 ;政府决策可能是错误的;政策决定往往不能固定不变 社会契约的“最大—最小”加权;1970s初,John Rawls(罗尔斯)提出用社会契约的规范来确定适当的分配目标; Rawls首先假设了一种所谓的“原始境况”。在这种原始境况中,每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是富人还是穷人,是统治者还是服从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避免个人地位造成的偏见,理智地选择他们即将进入的未来社会的分配的方式。

    在这种哲学基础上,Rawls建立了他的“最大—最小分配”理论。

    每一个选择者都知道,由于某种不确定的原因,他自己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不利的人。在这种地位中,各个人会选择比较公正的社会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应该是:只有符合社会中最不利成员的最大期望利益时,经济不平等才允许存在。

    Rawls原则的现实意义: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存在,要求建立一个至少比现行制度平等些的收入分配形式。

    第二讲 政府的经济职能 1930s以来,政府的部门不断扩张,经济作用明显扩大。“混合经济”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混合经济是一种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并存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介于“自由放任”与“政府管制”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目标,而且要满足某些社会公共的目标;
    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决策,而且取决于政府的公共决策;
    由于政府参与经济过程造成个人经济自由的减少或损失,将通过公共选择等政治过程得到补偿。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和个人、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或者说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资源配置: 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收入分配: 平衡社会各界层利益;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分类 地区间的配置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配置 ;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市场机制信息的不完全性;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问题;垄断资源配置;政府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 财政措施:公共支出及税收;非财政措施:
    金融措施、法令规章 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土地要素: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灵活产业用地方式,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劳动力要素: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落户渠道,畅通职称评审渠道。资本要素: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完善股市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债券市场统一标准建设。技术要素: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产权激励,激活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活力。数据要素: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

    收入分配 l 收入分配的类型 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 收入在劳动、土地、资本之间的分配;各收入阶层的家庭之间的分配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代际之间的分配 收入分配;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缺陷 ;市场的分配以“生产能力”和所谓“贡献”为标准 ,两者成正比;垄断势力的存在与经济机会的不平等 ;财产所有制 ;市场机制鼓励了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与政策 一般来说,政府总希望达到社会认为“公平”的状态 ;政策:
    财政措施 非财政措施 经济稳定经济稳定内涵保持高水平的资源利用,达到充分就业;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原因 ;消费倾向、流通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益的变动,造成供求总水平的不稳定;各种形式的垄断都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政府实施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1936年Keynes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对就业与物价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政府有能力矫正或防止这些波动的结论 Keynes学说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主要调节因素,而物价与就业是可调节的,物价和就业可以通过政府的调节使之符合总需求的任何水平。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条件下,只要国家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就能实现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稳定的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作用;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主要表现在就业和物价方面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与国际收支相联系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 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逆经济风向行事;财政政策:公共支出和税收的增减;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贴现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 胡建淼:政府职能怎么转变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政府职能决定政府机构,而不是政府机构决定政府职能。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机构改革固然会涉及机构的增减,但主要不是为了解决机构的大小和多少问题,而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管理效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转变政府职能,不是一味地强调“不管”或“少管”。政府既不能作为社会的“保姆”,也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守夜人”。我们有放权不够的问题,同时也有管理不够、执法疲软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不仅仅是“管多管少”的问题,还涉及“如何管”的问题。解决“管多管少”和“如何管”的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民主和法治要求出发,从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出发。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管多少”和“如何管”的问题,关键是围绕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政府职能在转变,法治建设需要及时跟进。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政府职能靠法律来设定和规范,这是职权法定原则的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靠法律来清除,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靠法律来巩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和改革成果的反映。政府职能转变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市场需要法治政府,社会需要法治政府,人民需要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必须是职能真正转变的政府,是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政府。

    第3讲 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的特征;消费上具有排他性;消费具有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产权界定成本低  公共物品的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界定公共物品产权的成本很高 判断公共物品的方法 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分类 1 1 私人物品的均衡格局 0 Qa Qb Q 私人物品产量Q Da Db E Ds Ss 私人物品价格P P 1 公共物品的均衡格局Ss 0 Q 公共物品产量Q Da P Pb Pa E Ds 公共物品价格 Db Lindahl price:林达尔价格 公共物品市场均衡的阻碍;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消费者即使知道自己的真实的需求曲线,这时他也很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需求 ;即使消费者非常自觉,坚决不搭便车,能够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这时若消费者比较少时,就很容易达成协议。但是当公共物品涉及众多的消费者,并且某些公共物品如国防甚至需要部分消费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要消费者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

    政府可以解决消费者因交易成本过高而无法达成协议的问题,并且可以利用强制力进行征税来解决搭便车的问题。但是,政府依然无法解决如何了解消费者的真实偏好的问题,自然也更加难以确定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供给量以及税收在不同消费者身上的配置。公共物品低效率的模型分析 哈丁的公共事物悲剧 “在共享公共事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l 囚犯困境博弈模型 甲 坦白 抵赖 乙 坦白 (5, 5) (1, 7) 抵赖 (7, 1) (0, 0)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逻辑就是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有搭便车的倾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即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集团内存在着迫使或诱使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机制,在这种条件下搭便车倾向会得到遏制。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决定于分利集团的情况,分利集团的天然倾向是宁可牺牲国家兴旺的前途而为自己牟取利益的,因此分利集团势力越强,国家就越容易衰落 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种类;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物品:如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社会秩序、各级行政管理、司法、国防、军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造币厂等;与社会公平、分配目标有关的公共物品:如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有住房分配、保护穷人的收入再分配等;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物品:道路、大江大河的治理,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图书馆、博物馆、消防、医疗等;具有很强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类公共物品:如电力、通讯、铁路、邮政、自来水、燃气等 政府提供生产公共物品的假设条件 理性政府的假设;个人效用函数的可加总性 “仁慈”政府的假设 公共物品的市场化提供 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 公共物品的短缺;公共生产的低效率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合约出租 政府购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开展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劳务的需要,在财政监督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从市场上为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其特点是: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 是政府消费行为的市场化;政府采购往往采用竞争性招投标方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谁要价低就买谁的商品。价格竞争从而节约大量的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支出的效率。

    特许经营;特许是一种私人团体为提供服务而从政府长期租赁资产的安排,私人团体在此期间有责任为特定的新固定投资提供资金;
    这些新的资产在合同期满时将返还给公共部门 BOT(建设-经营-转让) : 在政府监管下,由私人团体(或国际财团)提供资金,从事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经营,并在一定时期内负责设施的维修,特许期结束后将这些设施转让给政府机构。

    政府经济资助 当政府考虑到某些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提供者私人收益之间的不对称,会有选择地对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企业给予经济资助,以确保其提供对全体公民有效的公共服务。通过这种模式,政府可以间接的进行收入再分配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那些盈利性不高或只有在未来才能盈利、风险大的公共物品;资助的方式有:补贴、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 政府参股 ;在私人投资生产的某些公共物品中,政府以不同的比例参股。这主要适用于初始投入较大的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项目,如桥梁、道路、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电讯、港口、机场和高科技等;政府参股又分为政府控股和政府入股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上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运用PPP模式解决政府预算不足而造成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质量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开始推广PPP项目融资模式。2013年底,我国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自上而下系统推进PPP改革。

    按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PPP项目大致可分为经济、社会和政府三类: 经济类:交通运输、市政公用事业、园区开发、节能环保等领域;社会类:保障性住房、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政府类:司法执法、行政、防务等领域 按照PPP项目运作方式分类:委托运营(O&M,Operations & Maintenance)管理合同(MC,Management Contract)租赁-运营-移交(LOT,Lease-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BOT,Build- Operate-Transfer)建设-拥有-运营(BOO,Build-Own-Operate)购买-建设-运营(BBO,Buy- Build-Operate)移交-运营-移交(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改建-运营-移交 (ROT,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区域特许经营(Concession)以及这些方式的组合等。具体运作方式的选择主要由PPP项目类型、融资需求、改扩建需求、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基本框架和期满处置等因素决定。

    管理外包类;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类 建设-租赁-转让 建设-移交-运营 建设-运营-移交特许经营类移交-经营-移交 改扩建-运营-移交私有类 按照社会资本、特许经营者和项目公司获得收入的方式,PPP项目可分为:使用者付费方式:通常用于可经营性系数较高、财务效益良好、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市政供水、城市管道燃气和收费公路等。政府付费方式:通常用于不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终端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市政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或者不具备收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市政道路、河道治理等。可行性缺口补助方式(Viability Gap Funding/Subsidy, VGF)VGF 方式指用户付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股本投入、优惠贷款、融资担保和其它优惠政策,给予社会资本经济补助。VGF通常用于可经营性系数较低、财务效 益欠佳、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但收费无法覆盖投资和运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医院、学校、文化及体育场馆、保障房、价格调整之后或需求不足的网络型市政公用项目、交通流量不足的收费公路等。

    委托 经营 l 第4讲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选民、政治家和官僚)的行为特征,集体选择的理由与规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如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公共选择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决定表达意愿 它是根据既定的规则并通过许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作出的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它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将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或者是在政治市场上的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研究集体选择是如何进行的一门学科。它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来研究政治科学中的传统问题的学科;公共选择关心的是投票者,党派,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从理论上讲,它的主题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以及官僚政治等。公共选择的三个阶段 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和司法 立宪阶段;立宪阶段实际就是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确定游戏规则。一个重要的规则是要决定按何种原则将社会各成员的偏好加总起来,形成社会对公共物品的总偏好。一般这种规则有诸如全体一致、少数服从多数、直接民主、间接民主 立法或议会过程 ;根据游戏规则,确定公共物品的数量、质量等的过程,这通常以各种提案、议案的形式表现出来。行政和司法阶段 ;就是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过程,也就是将议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相似性;选票在政治市场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货币,投票规则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市场规则,投票者可以看作是市场中的消费者,而政治家则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家,官僚机构就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决定了政治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差异性;确定性程度不同;职责相关程度不同 可供选择的对象不同 强制程度不同 公共选择中的参与者;政治市场里的经济人分为三类:作为投票者(选民)的经济人(其手中的选票类似于经济市场上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政治家)作为政策的职业执行者(官僚)的经济人 投票人;在政治市场里,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只是在比较了投票的成本与收益、并确认存在投票的净收益(即投票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投票的边际成本)之后才进行投票的 投票人的目标通常是双重的:一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是他所在团体的利益最大化 这两个目标中,自身利益是最根本的,第二个目标仍是为第一个目标服务的,是实现第一个目标的手段之一;他拥护集体的利益,只是因为他认为或预期集体利益的增加有助于增加他自己的利益。当这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时,也就是维护集体利益将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时,他将优先满足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一假定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 投票者的约束;选举规则与程序;可供选择的方案;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投票的成本和收益 政治家; 理性的政治家通常受到三方面的激励:收入;尊敬;权力 约束;受成本、收益的约束 官僚;官僚机构(bureaucracy)一词在英文中的本来用法有贬义,似乎是低效率的同义词;
    在我国它同样是和官僚主义、官僚作风联系在一起;公共选择里,它基本是一个中性词,它表示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形式,具有复杂的管理等级制度、专业化的技术与任务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一切公共部门,如各级政府、公共公司、非赢利组织,甚至一般的企业结构,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官僚机构 官僚是组成官僚机构的人;官僚的私人动机通常有以下三种:;不要工作得太辛苦——这是人之常情;尽可能扩大本部门的规模,同时也希望其他部门的规模与之一道扩大,因为规模的扩大,即意味着权力的扩大;提高伴随其特殊地位而来的“外快” 官僚的目标与他的职务也是具有强烈的对应关系,因此,官僚做事的原则首要的也是如何保住并且稳步的提升自己职位;官僚总是热衷于取悦上级、讨好对他的升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官僚的约束主要来自他的上级官僚的直接监督与管理 ;官僚就是在这些约束下,尽力使自己获得升迁的同时,追求自己的私利 为什么要集体选择;囚徒困境;公共物品 集体选择的规则;全体一致规则 ;最优过半数规则;过半数规则 ;其他投票表决规则 加权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 1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所有的决策都是由投票人直接投票决定的。这种民主形式保证了每一位当事人的直接参与,当投票人数较少,或者决策的事务十分重大时,经常采用;间接民主制度,即代议民主制:是由选民先选出他们认为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选民代表或政党,然后由这些选民代表和政党来进行具体的决策活动 以手投票与以足投票;投票者通过某种书面的、口头的交流形式来表达其偏好,即一种直接的方式,我们常称之为以手投票;投票者有时不愿通过以手投票来显示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因为将导致自己对其成本负担的增加,这时还存在另外的表达投票者偏好的方式,即投票者可以通过进入或退出决策来表达其偏好,称之为以足投票 投票与决策/公共选择的决策是通过投票来作出的;通常每人一票,只要某一提案会促进投票者福利水平提高,投票者就会投赞成票 政治均衡 (political equilibrium)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政治均衡 ;税收份额也叫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公民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税收份额的大小由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决定 影响提案通过的因素;公共选择的规则,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者总数的比例;公共物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公共物品的效益在投票得之间的分布状况 中间投票者;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定理 (median voter rule);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任何政党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投票结果的循环性 三个投票者 A、B、C,三个方案 1、2、3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A B C 3 1 2 2 3 1 1 2 3 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就其中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就是“配对投票”若先对方案1与方案2投票:方案2胜出;
    再对方案2与方案3投票,最终方案3胜出;若先对方案2与方案3投票:方案3胜出;
    再对方案3与方案1投票,最终方案1胜出;若先对方案1与方案3投票:方案1胜出;
    再对方案1与方案2投票,最终方案2胜出 解决办法;单峰偏好 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是惟一的,而不会出现循环现象;反过来说,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环现象,则说明在所有投票者中,少有一人的偏好是多峰形的;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只有一个,这就是,中间偏好峰,即所映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提案胜出。

    投票交易;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投票者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投票,其中既有投赞成票,也有投反对票。如果投票者对这些方案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方案进行投票交易。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这种投票交易过程被称为“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 A、B两方案,A可给石油厂商带来利益,B会给食品厂商带来收益。设这两种方案都代表少数投票者的利益,任何一项方案均没有单独获得通过的可能。

    如果石油企业从A方案中获得的收益大于B方案通过后自己所受的损失,他将愿意为B方案投赞成票,以换取食品厂商对A方案的支持,于是两项分别代表对方利益的方案同时获得了多数票,交易双方也同时获得了净收益。

    投票交易发生的条件:投票交易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称——收益大于损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隐含的投票交易(implicit logrolling)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更多的提案被组合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发生.例如:将对纺织品的进口限额提案和新型战斗机的研制经费提案放在一起,此时,投票者将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两者都要,要么都不要;由于这两个提案都只代表少数投票者的利益,单独投票时不会通过;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因为此时,每一个处于少数地位的特殊利益集团,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方案,是愿意对组合在一起的一揽子项目的提案投赞成票 每一特殊利益集团对组合性提案是否投赞成票,取决于其对这些项目的相对偏好强度。如果从对其有利的项目中获得的效益,与从对其它特殊特殊利益集团有利的项目中蒙受的损失相等,他们就不会具有对此类提案投赞成票的动机 只有在这样的提案可给其带来正的净效益的条件下,人们才愿意以互投赞成票的方式进行这种隐含的投票交易;投票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投票交易导致公共支出的浪费,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案例分析:
    l 《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出台与修改 l 1993年12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共12条,具体内容包括:禁止和限制烟花爆竹燃放的地区;
    执行与监督此项规定实施的单位;
    对违反此项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的处罚方式和力度;
    一些不适用本规定的特殊情况等。

    第一轮反应:春节不允许放烟花爆竹在一些人心中简直无法接受,这是一个老传统 政府给出的解释更多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的,理由是燃放烟花爆竹在每年特定时期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已严重超标,给本来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北京的城市环境增添了更大压力,另外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隐患,如火灾和不可避免的人身伤害也是巨大的。

    法规刚刚出台的前两年,禁放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政府尤其是公安机关的投入力度比较大,执法也比较严格;
    另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失去了直接的购买途径,很多人对新政策还是抱有静观其变的态度。

    北京市公安局的统计,从1993年12月1日至今,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数平均值下降46%,禁放区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平均值下降50%,除夕夜城八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33%,烟花爆竹年销售量平均值下降40% 新问题;这项政策是否应该继续或者修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法规的推行遇到了一些阻碍,以2001年的情况为例,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明显反弹,仅春节期间就查处106起严重违反禁放规定的行为,是1994年的两倍多;
    被口头批评教育的违法燃放者更是不计其数。在北京春节期间烟花此起彼伏,爆竹声连绵不断,老百姓也开始质疑是否这项法规已经名存实亡。

    首先我们可以把市民初期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几种态度看成是几种偏好,一种是坚决认为应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简称为禁放;
    一种是认为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简称为限放;
    最后一种是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合理的行为,应该无条件放开,简称为可放。

    循环 上述分析:在忽略各种选择的绝对人数时,我们不能得出三种选择中的某一种是最佳的,是在理论上超越其他两项选择的;既然我们知道“禁放”不是最优方案,我们是应该被动地维持现状还是寻求一些解决方式,现在我们再返回看一看现实中的变化。

    2000年起,和北京几乎同时实行“禁放法规”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如上海,杭州,石家庄都陆续对春节期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范围进行了划定,天津市的规定更为详细,对燃放的时间,地点和品种都有非常明确的限制,连近邻都有所动作,是否北京也应该放开,使以往的“暗放”合理化。尤其是我们也看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和10月7日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狂欢中,北京的爆竹一改数年来“鬼鬼祟祟”的状况在城里响了起来,严格的执法人员在这两个夜晚倒也颇有人情味儿地十分“宽容” 一些专家也提出,市区禁放鞭炮不能一刀切,如果能在市区里限制时间、地点和鞭炮种类按规定燃放,既能增加“税收”,又能增加节日气氛,岂不两全其美?很多普通市民也在互联网和报纸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和建议。

    政府如何做?求解阿马蒂亚·森的不可能定理;三种政策选择:禁放,限放和可放。但是从以往的实践和人们原始态度变化上看,无条件燃放烟花爆竹的设计已经不能代表较多人的意见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成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健康过节与庆祝的理念初步扎根,移风易俗工作有了一定的效果。第二,近十年的禁放法规从法律上设计了一条制度导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放弃原始的对任意燃放烟花爆竹的盲目支持,从思想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可放”不是最优的选择,在以下的投票分析中也不存在它是首选方案的设计:关于禁放法规的修正态度 这样再综合比较ABC,限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禁放次之,可放成为了最差选择,原来没有最优方案的情形马上消失,循环投票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对此项政策的调整也恰恰满足了上述分析。

    北京市政府已经通过座谈会或相关媒体征求专家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对改“禁放”为“限放”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出台了相关规定的草案,准备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据可靠消息透露,年内有望通过修改后的燃放条例,12年的“禁放”有望解禁。

    政策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l 政策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涉及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制、环境影响、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以及其他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党政机关作出决策前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需要评估的具体决策事项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上述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是合法性;二是合理性;三是可行性;四是可控性政策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是合法性。决策机关是否享有相应的决策权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二是合理性。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会不会给群众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或者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过多不便,会不会引发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攀比。拟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是否尽最大可能维护了所涉及的群众的合法权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界定是否准确,拟给予的补偿、安置或者救助是否公平合理及时。

    政策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是可行性。决策事项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决策事项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关配套措施是否经过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方案是否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否超出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四是可控性。决策事项是否存在公共安全隐患,会不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会不会引发社会负面舆论、恶意炒作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决策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否可控,能否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是否制定了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否充分。

    政策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按照决策实施后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包括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的风险等级;凡是决策存在高风险的,应当区别情况作出不实施的决策,或者提出调整决策方案、降低风险等级后再行决策;存在中风险的,待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措施后,再作出实施的决策[;存在低风险的,可以作出实施的决策,但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群众的合理诉求。

    政策2:制定规章制度要充分听取社会意见 科学合理选择听取意见对象;运用多种方式听取意;完善意见研究采纳反馈机制;加强制度出台前后的联动协调;注重收集企业制度建设诉求信息;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运用多种方式听取意见;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公开征求意见的各项工作机制;

    要在政府或者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上搭建公开征求意见平台,积极探索与知名商业网站、影响力较大的行业协会商会的网站建立链接;
    要保证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杜绝走形式、走过场。

    采取召开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方式听取意见的,要提供制度设计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对相关人员或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资料,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围绕主要问题和不同意见,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采取问卷调查、书面发函方式听取意见的,要围绕直接关系企业切身利益、各方面分歧较大的问题,科学设计问卷、调查提纲等,积极探索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采取实地走访方式听取意见的,要找准问题、开诚布公、平等交流,认真倾听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深入了解其诉求。对争议较大的事项,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第5讲 公共支出及预算 公共支出也称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一旦政府在以多少数量、以什么质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方面作出了决策,公共支出实际上就是执行这些决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分类一:理论分类;按公共支出的性质来分类:消耗性支出: 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 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如用于养老金、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 按公共支出的目的性来分类: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包括国防、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顺利发展的支出。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按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来分类:可控制性支出: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公共收入的可能而对公共支出进行调整(增减)的能力;不可控制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的契约所必须进行的支出,即在法律或契约的有效期内必须按照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任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削减其数额。包括两大类:
    一项是:国家法律已有明文规定个人所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食品券补贴;另一项是: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债务利息、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等 按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一般利益支出: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的支出,如国防、警察、司法、国家行政等支出;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如教育、医药、居民、企业补助等支出 分类二:统计分类;统计分类主要用于国家预算编制,它是根据政府预算所编列的支出项目来进行分类的;预算支出项目的编制通常与政府部门的职能或机构设置结合起来,即有多少职能就设置多少支出项目,有多少机构设置就设置多少支出项目。主要有:
    一般公共服务;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支出,包括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税收事务、审计事务、海关事务、人力资源事务、纪检监察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商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国土资源事务、海洋管理事务、测绘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港澳台侨事务、档案事务、共产党事务、民主党派事务及工商联事务、群众团体事务、彩票事务等。

    外交:指政府外交事务支出,包括外交行政管理、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边界勘界联检等方面的支出。国防:指政府用于国防方面的支出,包括用于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国防科研事业、专项工程、国防动员等方面的支出;公共安全:指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包括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监狱、劳教、国家保密、缉私警察等 教育:指政府教育事务支出,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技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生教育、特殊教育、干部继续教育、教育机关服务等 科学技术:指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文化教育与传媒:指政府在文化、文物、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指政府在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改革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事务等 医疗卫生:指政府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包括医疗卫生管理事务支出、医疗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疾病预防控制支出、卫生监督支出、妇幼保健支出、农村卫生支出等 环境保护:指政府环境保护支出,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环境监测与监察支出、污染治理支出、自然生态保护支出、天然林保护工程支出、退耕还林支出、风沙荒漠治理支出、退牧还草支出、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能源节约利用、污染减排、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指政府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包括城乡社区管理事务支出、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支出、城乡社区公共设施支出、城乡社区住宅支出、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支出、建设市场管理与监督支出等;农林水事务:指政府农林水事务支出,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交通运输:指政府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方面的支出,包括公路运输支出、水路运输支出、铁路运输支出、民用航空运输支出、邮政业支出等;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指政府对工业、商业及金融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采掘业支出、制造业支出、建筑业支出、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支出、国有资产监管支出、商业流通事务支出、金融业监管支出、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支出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列举了市场经济国家按标准职能分类的支出,主要有:一般公共服务;
    国防与服务;
    社会治安事务;
    教育事务和服务;
    住房和社区设施的事务和服务;
    娱乐、-文化和宗教的事务和服务;
    燃料和能源事务与服务;
    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的事务和服务;
    除燃料以外的采矿和矿产资源的事务和服务;
    制造业事务和服务以及建筑性事务和服务;
    运输和通信事务和服务;
    其它经济事务和服务;
    不按大类划分的公共支出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 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 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研究成果三:
    延安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消耗性支出的经济影响;对分配领域的影响;政府消耗性支出的改变会改变市场上原有的分配结构;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当消耗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就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的上升,厂商利润率提高,增加生产;
    反之反是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影响到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市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由私人消费需求、私人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耗性需求构成的。政府的消耗性支出显然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对流通领域的影响;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公共支出增长;政府职能范围的变化;从国家的发展史来看,在国家产生之初或政权交替之时,国家职能的着力点是政治职能。而当政权稳定成为常态时,政府职能的着力点就会发生变化.政府职能的演变过程:其着力点由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再由经济职能转向社会管理职能;随着政府着力点的变化,政府活动范围也在扩大,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也随之增加 公共支出的增长;公共支出的增长,可以从其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来考察;支出的绝对量:即公共支出的实际数量,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公共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支出的相对量:即公共支出量与国民经济其它经济指标的关系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瓦格纳定律:阿道夫·瓦格纳(A.Wagner),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致力于公共支出占GNP比例原因的研究,提出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瓦格纳定律也叫“公共支出不断上升规律” 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会随之增加,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 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工业化à人均收入增加à 政府活动扩张à 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这种增长是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至今还不是很清楚。按Musgrave的解释,把瓦格纳规律理解为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相对比例也会提高。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公共支出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公共支出需求方面的因素;军备的加强;国家机构的扩增;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要求权力分散,权力机构相互制衡;
    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潮流,经济分工越来越细;
    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完善,国家职能不断健全,国家机构随之也不断扩张 经济干预的加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挽救经济危机,积极采取各种干预措施,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由于加大推行经济干预政策,各国政府用于经济方面的公共支出数额大增;二战期间,各国政府因公众要求保证民用必需品的供应,又进一步实行经济统制的政策和措施,经济支出的规模又有所扩大 二战后初期,英、法等国推行了国有化政策,将重要的银行、铁路、电力、煤矿及其它大企业收归国有,同时对经济落后地区扩大投资、开发,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扩增 战后50年来,各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时常尖锐化,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频繁,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支出膨胀 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国家为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逐步实施各项社会福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不断扩大,有两类社会福利:用于举办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项事业的支出。这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与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因而不断增长;用于直接补助居民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支出。1930s,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增长,需要救济的贫困居民也不断增加,这需要政府不断增加这类支出;人口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对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警察、司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事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这些方面的公共支出在规模上也都相应地膨胀 物价的上升;从历史的情况来看,各国物价变动的长期趋势都是上升的,特别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货币制度相继停止金本位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货币的贬值,公共支出的金额也随之相应的增加 财政资源供应方面的因素;国民收入的增长;各国政府获得公共收入的根本来源就不断扩大,为公共支出的扩大提供了保证;税收征管的强化;在国家税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为了更好地满足公共需要,必须增课税收,不仅从以课征间接税为主扩大到以课征直接税为主,而且在直接税和间接税两方面又扩大了课税的范围并提高了税率 发行公债的便利条件增加;借贷资本不断的增加,证券市场日益发展,为发行公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使政府有可能多发公债,以供应增加的开支;1930s以来,公债发行逐渐成为政府筹措资金的一种经常运用的手段,其目的不仅为弥补赤字,而且主要是在遇到社会经济萧条而私人投资停滞的情况下,用以吸收社会游资,举办公营企业或公共工程,以克服经济危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不兑现纸币可能性的存在;1930s金本位制停止,纸币不再自由兑换,货币可能随时贬值,增发纸币已失去昔日固有的限制,这就有可能使政府把增发纸币作为弥补赤字的常用手段;增发纸币比增发公债容易,也不需要还本付息,政府更倾向于利用增发纸币筹措公共收入 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财政事权划分由中央决定;坚持保障标准合理适度;坚持差别化分担;坚持积极稳妥推进 主要目标:
    通过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力争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四个层面 主要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为统领,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向社会公布服务项目、支付类别、服务对象、质量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

    结合各行业领域发展特点,制定各行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系统梳理并修订完善现有标准规范,加快制定一批急需短缺的标准,完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要素,提出促进标准落地实施的保障措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四个 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及各行业领域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变动趋势、文化习俗等因素,经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相关规划和标准衔接并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后,制定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严格执行各级各类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方便实用、清晰明了、简单易行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服务指南、行为规范、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服务绩效评价等制度。

    公共支出的规划:预算 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预算是政府的公共收支计划;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另一个功能体现在它公共支出的控制上;预算年度:也叫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是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我国采用历年预算年度:1.1-12.31 预算分类;预算作为政府的公共收支计划,在技术操作上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划表格的安排,二是计划指标(数据)的确定。前者称为预算的形式,后者则是预算的内容;以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预算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前者指的是政府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后者指的是政府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1 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预算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 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预算的决策程序;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政府的预算编制机关编制当年的预算草案,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成为正式预算;预算年度开始后,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执行预算,并由审计机关进行日常监督 预算年度终了后,由执行预算机关就全年执行预算情况及其结果编制该年度的实际收支报告(决算),经审计机关审核后,由立法机关予以批准;整个预算决策程序可以分作四个阶段,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事后监督。这就是常说的“预算周期” 预算决策的效益分析;预算决策的效益是指财政分配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所费:即预算支出,是指由政府集中支配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包括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各方面的消耗与占用;所得: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取得的有用成果,即包括局部的(微观的)、直接的、经济的成果,也包括整体的(宏观的)、间接的、社会的成果 效益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使用机会成本分析法;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预算决策的机会成本分析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条件:成本-收益分析;即把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淘汰掉那些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项目或方案 例:政府为治理洪水拟建设一座防洪设施,其成本和效益如图:
    1 l 第一步,计算各个项目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两种比率:B/C 比率:其最低限是1,凡是低于1的项目在经济上都是不可行的(B-C)/C比率:其最低限是0,凡是低于0的项目,不可行 1第二步,确定各个项目的优劣次序计算出效益和成本的比率之后,就可以据此确定各个项目的优劣次序。无论是B/C还是(B-C)/C,都是值越大越好,因而优劣次序的确定可以按照数值的大小进行。

    第三步,进行各个项目的选择和决策。进行选择和决策,要以上述次序作为一种根据,并要看限制条件情况而定 第6讲 公共收入与税制改革 公共收入体系 公共收入体系’税收’收费 [货币创造 [公债 一、税收’什么是税收?列宁曾说,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经济学家一般这样定义税收:税收是个人和企业不能等价交换商品和服务而向政府的非自愿支付。税收的“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征税权力或许是政府强制权力的最明显的表现。在政府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通常凭借两种权力,即所有者权力和政治权力。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这种无偿性,不仅相对于私人交易而言,也与其他政府收入形式不同。-在私人交易中,一般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其他政府收入形式中,公债到期后,政府不仅要还本,还要支付利息。

    税收的固定性 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课征标准。对税收的固定性的理解也不能绝对化,并不是说税法规定一成不变。

    中国税制’流转税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制: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产税制: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船舶吨税。行为税制:包括购置税、印花税、契税、环境保护税。

    特定目的: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农业税:包括烟草税、耕地占用税。

    流转税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所得税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制: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产税制: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船舶吨税。

    行为税制:包括购置税、印花税、契税、环境保护税。

    特定目的: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

    农业税:包括烟草税、耕地占用税。

    二、收费 行政性收费——也叫政府性收费。国家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向单位和个人收取的费用。事业性收费——也叫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特定服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向服务对象收取的补偿性费用。可归为四大类,即管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证照性收费和检验检疫性收费。

    使用费与市场价格 收费:一般称为使用费(user charges)。使用费:是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

    类似于市场价格,因为使用者要获得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就要付费。使用费又明显不同于市场价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使用费通常弥补不了所提供物品或服务的全部成本;
    政府一般不能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其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以使用费融资的例子很多,诸如过路费、过桥费、水费、电费、煤气费、公立大学学费、公立医院收费、停车费、公园门票等等。

    征税还是收费的选择?(1)如果使用费不能统一征收, 那么,使用费的配置影响不一定合意。拿道路收费来说,如果不是所有道路都收费,只对某些道路收费就会导致经济上的次优替代,即经济主体选择不收费的道路,即使这种道路绕远或行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对燃油征收消费税可能更有效率。(2)使用费与税收所遵循的公平标准不同。如果以受益原则衡量公平,那么,使用费是更为适当的财政手段。如果以支付能力衡量公平,那么,税收是更为合适的手段。(3)倘若使用费的管理太复杂或需要的资源过多,那么,就可以用尽可能与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税收取而代之。例如,如果道路收费需要的人力太多,那么,利用燃油税间接征收使用费可能更有效率。(4)如果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征税已经很高,对用于这些活动的投入(物品或服务)再征收使用费可能会恶化而不是改善整个经济配置。这通常是税基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5)如果政府为了防止在财政调整时期过度地削减某些必要的预算支出,那么,利用使用费比征税更可取,因为使用费通常为特定项目或部门筹措资金。

    三、货币创造;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也是政府筹措收入的一种重要渠道。货币创造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印刷发行新钞票,比较“高级的”方法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无论用哪种方法,最终结果都是创造更多的货币。这种融资方法也称赤字货币化(deficit monetization)或公债货币化(public debt monetization)。

    如果货币创造不引起通货膨胀,它应该是一种无害的政府融资方法。可是,如果货币创造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而通货膨胀又被普遍认为是不可取的,那么,政府为什么还要用货币创造筹措财政收入?(1)征税在政治上可能会遇到很大阻力,在经济上可能会产生扭曲效应;
    发行公债不仅政府要有还本付息负担,而且还会对利率和投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果政府为了使征税和发行公债的不良影响最小化,或政府不想增加税收或债务,就只能主要依赖货币创造。(2)由于货币创造引起的通货膨胀会与征税和债务融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货币创造的收入筹措能力,或者说,通货膨胀为政府产生的收入超过货币创造本身的数量。

    四、公债/公债(public debt)是政府向个人、公司企业、社会事业单位以及他国政府借款而发行的债券。公债是相对于私债而言的。

    同其他收入形式相比的特点;;;从债务人(政府)的角度 :
    (1)公债具有自愿性。公债的认 购原则上是以购买者自愿承受为前提,但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2)有偿性。政府按期还本付息,还本的资金来源在很多情况下是举借新债,付息的资金来源一般是征税。(3)灵活性。政府根据财政状况(有无财政赤字、有多少财政赤字以及经济建设的资金需要等)灵活确定是否发行公债、发行短期公债还是中长期公债以及发行多少。

    同其他收入形式相比的特点(1)安全性。公债 是以国家信用(或政府信用)为基础的,公债投资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公债被普遍认为是一 种安全资产,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2)收益性。公债到期后除了收回本金外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种收益是可预测的。(3)流动性。债权人在证券市场上可以随时把公债券变现,公债券是政府付给公债购买者的债权凭证。

    公债种类 ;从地域或来源角度来看,公债可以划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简称为内债(internal debt )和外债(external debt)。内债是指由本国公民持有的政府债券,外债则是指由外国公民 持有的本国政府的债券。内债一般不存在本国资源向国外转移问题,不影响国内资源总量。

    公债种类;从公债偿还期限来看,公债可划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和永久公债。

    短期公债一般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1年以内的公债,短期公债的常见形式是国库券(treasury bills),旨在弥补当年财政赤字,或解决临时资金周转不灵问题,或为了使公债期限结构合理化。中期公债是指偿还期限在1年~10年(或1年~5年)的公债,主要目的是为弥补财政赤字 或筹措经济建设资金。长期公债则是指偿还期限在10年(或5年)以上的公债,但一般按预先确定的利率逐年支付利息,主要是为了筹措经济建设资金。永久公债是指没有偿还期限的公债,永不归还本金,只是按期支付利息。不过,这种公债一般可以上市交易,随时变现。

    从公债券是否可以买卖来看,公债可分为可交易公债和不可交易公债。可交易债券(marketable securities)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可以买卖的公债券,这些债券的价格由市场供求 决定,就像竞争性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一样。不可交易债券(nonmarketable securities) 是不可流通的债务工具,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不过,它们可以兑换成现金或转换成另一种债券。

    公债种类从公债发行主体来看,公债可以划分为中央(联邦)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

    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是中央公债,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是地方公债。由于中央政府集中代表国家行使政治权力,因而通常把中央政府发行的内债称为国债(national debt)。鉴于目前我国预算法没有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内债的权力,因而公债与国债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混用。

    五、四大收入工具各有优缺点货币创造:最简单,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收费:简单,有时不可能,出现免费搭车者问题 [发债,能不能借到,规模问题;税收也有其局限性,但征税筹措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发行货币、向使用者收费和借债的数量 六、收入规模与结构;公共收入规模不仅反映出政府拥有的可支配财力的多少,也反映出政府对社会产品的集中程度。公共收入构成或结构不仅反映出不同收入形式的相对重要性,还能反映出公共收入的可持续性。

    收入规模;口径一:公共收入1=预算内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内外债务净收入;口径二:公共收入2=预算内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口径三:公共收入3=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口径四:公共收入4=预算内收入 适合国际比较的口径;口径二是一个比较符合国际惯例的指标。首先,预算外收入实质上是财政资金,只是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没有将其全部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其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虽然目前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缴款形式筹措的,但这种“收费”或“缴款”形式完全可以用征税方式取代,这也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口径二计算出来的公共收入是我国各级政府实打实地可支配资金,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合理指标。

    七、公共收入结构;(一)无偿收入与有偿收入比 (口径1)无偿收入: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产权或提供服务而取得的、不用偿还的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等。有偿收入:政府凭借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主要是指公债收入。若有偿收入所占比重高:说明当期的财政状况不佳p预示着今后的财政负担沉重,财政压力比较大 (二)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比(口径3)预算内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 ;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基金性收入和附加收入等 ;比重高低的经济含义;有20%左右的财政资金游离于规范的法制管理轨道。随着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完善,预算外收入在逐渐缩小,有利于公共收入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 (三)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比(口径2) 非税收入——政府在税收、债务收入以外取得的财政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非税收入所占比重比较大,不一定就说明公共收入体系非现代化和非规范化,主要看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管理体制状况以及非税收入制度本身是否合理、规范。

    我国税收收入比重在63%左右,非税收入比重在37%左右,且税收收入比重稍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税收收入比重比新兴工业化国家(平均76%)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70%)分别低1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比经济转型国家(平均54%)高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平均62%)相接近 八、税制改革:含义 税收制度的变化应区分为税制改良和税制改革。所谓税制改良是指对既定税收制度不适应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某些不完善之处的修补;
    所谓税制改革是指税收制度重大变化或重新构造。

    锡德里克•桑德福等经济学家认为,最好把税制改革看作是指现行税制的重大变化。

    改革税制的主要原因 税制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1.以所得为税基的税制与以消费为税基的税制孰优孰劣之争;近年来许多税制改革措施试图走一条中间道路,即通过降低所得税税率、提高增值税或销售税税率,逐渐向以消费税制取代所得税制的方向靠拢。2.高税率——多优惠与低税率——宽税基;孰优孰劣之争;大多数国家的税制改革方向仍然是降低税率、拓宽税基,而这种改革方向与政府的收入需要和税制的横向公平原则相一致。

    3.统一税率与差别税率;孰优孰劣之争;赞同差别商品税和统一所得税的观点实质上是把效率原则放在首位;
    而赞同统一商品税和差别所得税的观点,则是把公平原则和其他目标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追求效率的税制改革与追求公平的税制改革,其结果会截然不同。

    4. 税收制度的再分配作用;商品税和直接税哪种具有再分配作用?大多数国家的税制改革方案采取的措施是:拓宽所得税的税基,辅之以合理的累进税率和较高的基本免税额。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特殊性。5. 税制的收入弹性税制改革过程中的税制收入弹性问题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从理论上说,销售税和增值税具有一定的收入弹性。在理论上个人收入所得税也相对具有弹性。发展中国家税制的总体收入弹性在短期内能否大大提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成功税制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条件;(一)成功税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柯尔贝尔:“征税的艺术就像拔鹅毛,获得最大数量的羽毛而听到最小的叫声”。评价标准:
    桑德福标准;马丁兹—凡奎兹和麦克纳伯标准 (二)成功税制改革的条件;税制改革领导者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最高行政首脑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相关措施。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发展中国家税改的成功需克服的约束条件。税改成功的基本要素:人、过程、环境 中国当前的税制改革重点;流转税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制: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产税制: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船舶吨税。行为税制:包括购置税、印花税、契税、环境保护税。特定目的: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农业税:包括烟草税、耕地占用税。

    流转税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所得税制: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制: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产税制: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船舶吨税。

    行为税制:包括购置税、印花税、契税、环境保护税。

    特定目的: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

    农业税:包括烟草税、耕地占用税。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税改分论坛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税制历史巨变,从“利改税”到“双轨制”,再从统一税制向现代税制迈进。40年中国税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税制改革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部环境相适应,着眼于税制现代化。从“利改税”到税制“双轨制”,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需要;
    从税制“双轨制”到内外资统一税制,适应了当时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环境的需要;
    从统一税制到逐步迈向现代税制,以适应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税改分论坛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税制历史巨变,从“利改税”到“双轨制”,再从统一税制向现代税制迈进。40年中国税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两个显著特征:二是税制改革始终与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税制不断国际化。我们在简化税制、拓宽税基、优化税制结构、促进包容性增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构建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体系。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税改分论坛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下一步改革思路 第7讲 政府经济管理政策 政府经济管理的工具;政策工具 ;法律工具 ;直接经济参与 微观:价格政策;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 从短期来看,由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也许是合适的,但从长期来看,对生产有不利的影响 如“谷贱伤农”;由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会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价格过高,导致一部分人无法取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价格是无人性的,社会当然不能容许这种价格维持下去. 支持价格 ;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1 支持价格的作用(以农产品为例);支持价格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 ;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支持价格的评价;对于某些产品来讲起到了扶持的作用;对于价格机制的扭曲;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一般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形成短缺 限制价格的运用;限制价格政策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使用。但也有许多国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或劳务,长期实行限制价格政策;如法国在二次大战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电力、煤气、交通与邮电服务等,都实行了限制价格政策 对限制价格评价;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如低房租制度。有经济学家认为,破坏一个城市建筑的方法,除了轰炸之外,就是低房租政策。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

    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腐败与黑市 价格补贴;母猪保险与补贴;“三补贴”政策:是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是指把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通过建立良种推广示范区,对农民选用良种并配套使用良法技术进行的资金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政府定价 《价格法》第三章 “政府的定价行为”第十八条指出: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除此之外,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对一些商品确定最低价格,如盐、烟、酒等商品,政府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销售,甚至对这类商品实行专卖权,以使税收得到保证。

    价格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由政府制定的计划价格.部分商品的价格严重扭曲,有的高估,而有的则被严重低估,实际价格水平与市场均衡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若突然解除对所有价格的管制,价格完全放开,有可能形成价格震荡,价格总水平一定会迅速地向上攀升,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典型的做法是对于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价格,政府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随着经济的恢复或发展再逐步将价格开放的范围扩大微观:消费政策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消费者并不具有完全的理性 ;消费者的需求要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特别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把物品的消费作为消费者满足的唯一源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颁布质量标准规则,以确保质量 ;进行正确的消费宣传 ;禁止不正确的消费 ;对某些特殊消费给予强制 ;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的限制;制定价格管理政策 ;建立消协,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微观:对于生产者的政策.;产业政策 ;企业生产中的社会问题 ;对企业生产活动的限制 ;反垄断政策;产业结构管理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中小企业的特点;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 ;竞争力较弱,易受外部市场的冲击 ;数量大,分布面广 ;经营灵活,形式多样 中小企业的作用;它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重要力量 ;它是保证市场充分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小企业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中国目前对于中小企业采取的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加大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并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微观: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税收政策 通过税收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政策手段主要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和赠予税,财产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开征利息所得税.开征的利息所得税主要用于到投资和消费领域,以及增加社会保障收入 社会福利政策/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 ;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改善住房条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 面向贫者;社会保险: 面向工薪劳动者;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社会福利;公共福利:面向全体公民;职工福利:面向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 社会优抚: 面向军人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要达到的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通过改变政府公共支出的数量、结构以及改变公共收入来影响经济;公共支出的作用:再分配 .反垄断(管制和公共企业).消除长期不均衡.纠正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与减税。

    经济过热:总需求>总供给。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 货币政策;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的目标 除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的目标以外,其还有特殊的目标,如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 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相当于增加市场上货币供应量;
    卖出债券,相当于向市场上减少货币投放量;调整贴现率:提高贴现率,减少货币投放量;
    降低贴现率,增加货币投放量;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投放量;
    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投放量(note)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金率; 经济过热:总需求>总供给,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金率 宏观:供给管理政策;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由于这种政策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即国民收入分配的两大份额的劳动收入(工资)和非劳动收入(利息利润等),所以称为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种形式: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指数化政策.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使一些人受害,另一些人受益,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指数化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以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具体做法:定期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 主要的指数化措施有:工资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人力资本投资 ;完善劳动市场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近年宏观调控及主要措施 l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第8讲 政府失灵及其解决 一、理论背景20世纪30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受到各国重视,然而20世纪70年代“滞涨”现象出现,政府干预作用弊端不断暴露Stagflation: stop & inflation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布凯南: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灵理论 把“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府行为分析之中,认为由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员所组成的政府机构自然会把个人偏好带入到政府决策之中,从而使得政府运行低效,浪费严重,政府失灵成为必然 哈耶克: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机制能够保障人们自由进行经济决策,调动公众从事生产与劳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强烈反对国家干预;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 “政策无效理论”;认为个体社会公众能够掌握比政府更多的信息,因此政府制定的任何干预措施都会被公众理性的预期所抵消,导致政策无效。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力度失当,没有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等缺陷。即政府出现职能缺失、职能越位、职能错位、决策失误、政府机构出现膨胀、政府职员出现权利寻租、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低效等。

    针对不同主体,政府失灵体现在政府面对公众时的失灵表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失灵表现。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第一类:政府面对公众的失灵表现1)政府的低效率 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而选择对经济进行干预时,由于政策制定与执行滞后,以及由于成本消耗较高而收益较低所造成的行为效率过低现象;低效率的表现:机构僵化、缺乏创新精神、服务理念缺失、官僚主义盛行、制度条例僵化老套等 突出特征:政府干预不仅没有完全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却事与愿违地产生了新的负外部性,或者干预消耗了大量成本而其效果远远低于预期,致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产生浪费 人们通过纳税从而以税金形式“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期望的是政府像具备高度竞争力的企业那样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然而,政府可能搜集到的相关信息不够全面,造成应对措施不够合理,从而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策手段相互牵制甚至矛盾导致大量资源被耗费,行为效果却较低,甚至收益低于成本 2)盲目干预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政府有时会不择时机地直接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不充当市场经济的裁判员或掌舵者,而是选择亲自去比赛或划桨。不仅没有使市场运转更加协调有序,反而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的机理,造成资源配置失效;政府还可能会直接参与到个别领域的生产之中,与私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导致政府行为更加偏离正常职能’3)公共政策出现失灵“阿罗不可能定理”:政府不能将一些个人偏好叠加成公众偏好/由于难以全面而又准确掌握不同地区的相关经济信息,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很难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经济形势制定出针对性政策,常常导致政策效果不够理想;由于政府决策深深影响着群众生活的每个方面,一旦政府制定的政策出现偏误或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时,将会极大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相较于市场缺陷造成的危害,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加难以抑制与消除 4)权利寻租;寻租行为有四种:政府定价、政府的特许权、政府的关税和进口配额、政府订货。寻租的前提是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政治权力能够介入市场交易活动且能代行部分市场功能。然而,这种代行是不计成本的、低效的、扭曲市场竞争规则的代行,是一种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寻租滋生腐败,减少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造成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市场机制的效率更低,进而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和廉政成本。

    第二类:政府间的失灵表现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失灵;最常见的表现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一些规章规划不能适应地方实际;例: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2)地方政府之间的失灵;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社会个体,都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所管辖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在缺乏中央政府有效约束和监督下,地方政府有可能出现利己主义行为倾向,就可能出现地方政府行为失效现象。譬如为追求经济利益及地方 GDP 的增长,地方政府往往追求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而不追求长远利益,选择出台相关政策大搞资源开发、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三、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1、对政府本身定位的错失,使得政府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政府服务者的“经济”私利与政府固有的服务公利的矛盾。人民把权利授予政府,政府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除了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外,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但现实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政府各级官员实质上是作为“经济人”而存在,为获取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威望,为争取本部门预算和规模的最大化,减轻工作负担,获得更多的报酬等利益 2、权力处在监督之外;公共政策本身缺乏透明度, 给相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带来困难。增加了滥用职权、权力寻租的空间,使各级监督仅仅存在于形式上。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这种不透明的现象更加普遍与深入;监督者的搭便车心理,使得通过民主程序来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大打折扣3、政府机构运行的缺陷;虽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背景下,各级政府在进行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然而由历史原因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政府机构仍然是领导负责制。领导掌握着整个部门的运作,在突发事件频繁出现的今天,这种这种结构严重阻碍了经济运行中各种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政令的及时下达,导致了政府调控行为的盲目性及反应的滞后性。其次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各级机构在对市场信息进行上报时,就会产生选择性,故意夸大或者降低市场存在的问题,来影响上级部门的决策以实现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决策者接受到的信息失真。

    四、政府失灵的对策;1. 规范产权,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政府对产权进行明晰,适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履行职能,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要为市场机制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协调整个经济的发展,当好经济运行的掌舵者或裁判员,尽量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市场经济 2. 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私人部门竞争机制,将政府原有的一些职能外包给私人部门进行运作;转变原有的政府职能,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信息传达双向性 财政分权,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能够提高地方政府向辖区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责任感和透明度,有助于优化财政支出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公众“用脚投票”选择那些令自己更加满意服务 3. 监督机制;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牵制监督,更要来自于法律、公众等外部力量的监督。通过立法来建立政府政策制定的规则和约束制度,使政府方案更合理,减少或避免公共决策的失误;通过立法来严格划定政府活动的范围,使政府只能采取合理和适度的方式来干预调节经济;加强社会监督与约束,包括公众监督与约束、新闻媒介、舆论的监督与约束以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与约束,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与约束,通过遏制政府预算增长,防止政府机构膨胀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低效率 4. 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使政府在公共治理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并且受限于能力与精力不足,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并不是越多越具体就越好,而更应当充分考虑治理的重点性、有效性与宏观性。政府部门“雇佣”私营部门完成供给任务,从而实现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通过招标等形式向私人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企业为了中标用更小的资金需求完成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生产任务,从而提高了政府财政支出效益 五、走出“政府万能”的误区;政府万能是计划经济体制赋予的,而不是政府的意愿;;政府万能的体制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如何有序的使用,关键就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这只手主要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l

    相关热词搜索: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