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实践报告 > 正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时间:2021-04-28 08:02:2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可爱的校园  欢迎新同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数数1~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数数活动中,能数出1~10这10个数。

    2。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知道学习需要一些好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老师、教室。

    生2:我们的校园里有好多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吗? 生1:我看到了1位老师。

    生2:我看到了2座楼。

    生3:我看到了一年级有6个班……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去看看吗?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生: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 生: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你们数的对不对?(师生共同数) (4) 看到老师了吗?有几位? 生:1位大象老师。(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1)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有3座小房子,9只小鸟,10只蝴蝶。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2)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3)怎么数能不丢不落? 生: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向右数。

    4。观察静物。

    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校门口有5个大字,老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门前有7朵花。(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活动三:有序观察。

    1.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生: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并说一说。

    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间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三、课堂总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身边的事物。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一个具体结果更重要.不仅注意到学生数的结果,更注意到了数的方法,学生介绍了自己很多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 采取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由于这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堂课,学生还不能完全遵守课堂的纪律,常会出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注意力不够集中、做小动作等现象。

    [再教设计] 1。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

    2.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

    3.“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1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1课时 快乐的家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1~10各数的初步认识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景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教学重点】 认识1~10各数,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引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主题图。

    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美丽的家,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淘气的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一看。

    在淘气的快乐家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一句话,如:我看到了太阳) 2。数一数。

    (1)你能数一数这些物体的数量吗? (2)谁能说一说数的结果? (逐一引导学生说出物体的个数,边说边领着学生数数) 3.认一认。

    (1)图中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生:太阳。(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2)图中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 生:小鸟和人的数量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3)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那“4”“5“呢? (逐一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数量是1~5的物体,并懂得用相对应的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1)在我们身上或教室里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 (2)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组织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

    5。PPT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数一数,认识6~10。(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6。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1)PPT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鸭子”的情景图。

    一共有几只鸭子?戴帽子的鸭子排在第几? (2)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左向右数,再从右向左数。

    (3)师小结:同一个数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的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足之处]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难以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设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再教设计] 再教时讲课要充满激情,语言要儿童化.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指导学生认真听课、提问、思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学生溜号了,要适当停下讲课,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多次及时地提醒与交流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第2课时 玩 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1~5各数的认识与书写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入. 开学以来,我们在书上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位叫“淘气”,另一位叫“笑笑”。今天我们就跟着“淘气”到“笑笑“家里做客。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淘气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生:有4辆汽车、3个皮球……)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课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生: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生:一个一个地数,从左往右数) 3。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

    (2)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4。揭示课题。

    刚才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5。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2)教师板书,演示数字书写,学生观察特点,并动手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握笔姿势与书写姿势. (3)展示作品。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教师借机表扬、鼓励,指出不足之处。

    6。说一说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字. (生:一年1班,3路汽车……)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景,提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 书写教学比较枯燥,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再教设计] 对刚入学的学生,写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适当的示范,多加指导。如:“3”像耳朵,开口向左;
    “4”由两笔写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同时注意学生写字的姿势,随时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对学生书写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第3课时 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0的认识与书写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情景,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

    2。会正确书写“0”。

    3.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验“0“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验“0“的意义及书写.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 1。大家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简单说一说故事的情节) 2.PPT课件出示:“小猫钓鱼”情景图。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只小猫.(板书课题:小猫钓鱼) 二、互动新授 1。体会“0”的第一种意义. (1)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2)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 第3只小猫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呢?一条都没有该怎么表示呢? 2。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用什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交流反馈. 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0”来表示. 0也是一个数。

    3.书写“0”。

    (1)说一说数字“0”像什么。

    (2)教师示范板书,教“0”的写法.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描一描,写一写”。

    教师巡视指导。

    4.感知“0“的不同意义。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说一说”情景图,师生共同讨论教材呈现的内容。

    (温度计上有“0“,用来表示温度的0摄氏度,是分界点;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长度时从0开始……) (2)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说一说哪里还有“0”,都有什么意义.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数量变化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不足之处] 没有注重评价。在学生评价中,未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优点,未能有效进行互评。

    [再教设计] 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感悟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4课时 文 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6~10各数的认识与书写及练一练第1,2,3,4,6题. 【教学目标】 1.会独立并正确地数出6~10的物体个数,能正确地读写6~10各数。

    2。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6~10的顺序。

    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地读数、写数。

    【教学难点】 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6~10的物体个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学习新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1。都有哪些文具?有多少呀?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

    (2)打开教材,让学生动手数一数,找一找这些文具的数字朋友,完成教材上的“数一数,连一连”。

    (生:10支铅笔,8个卷笔刀,6个文具盒,7把尺子,9块橡皮) (3)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连的。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想一想,做一做”主题图。

    (1)6个三角、6个文具盒、6根铅笔、6根手指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7个圆圈、7把尺子……可以用数字“7“表示。

    数字“8”可以表示什么呢?(生:8本书,8个同学……) 数字“9““10”呢? (2)学生拿出学具盒,用学具摆一摆,并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生:数字8可以表示8个圆形,数字9可以表示9根小棒……) 3。书写数字. (1)教师示范板书6~10。

    (2)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的特点。

    6像口哨噘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葫芦挂藤上, 9像调羹来舀饭, 10像铅笔加鸡蛋。

    (3)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握笔和书写姿势。

    4。PPT课件出示:试一试“青蛙图”。

    (1)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火箭发射的时候会倒数,你还知道什么时候会倒数? 二、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13页“练一练”第1,2,3,6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本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畅所欲言的充足时间和空间. [不足之处] 本课内容相对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学过数字的书写,在教学的书写环节,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再教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开展书写小竞赛、展示优秀作品等。

    第5课时 快乐的午餐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

    秋天到了,好多果实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到了好多的松果。今天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顿丰盛的、快乐的午餐. (板书课题:快乐的午餐)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主题图. (1)学生仔细观察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生: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有5个,杯子有7个) (3)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 (1)学生打开学具盒,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摆一摆. (2)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你为什么摆的这么整齐?(引导学生说出要一一对应地摆,体会这样摆的好处) (3)盘子够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 (4)小结:一一对应地摆,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多少. 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2.摆勺子,用正方形代替。

    (1)全班学生摆一摆,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摆一摆. (2)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
    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 (3)勺子不够怎么办?(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了) 3。再来摆杯子,结果是什么? (1)学生用小棒代替摆一摆。

    (2)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 (3)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生:去掉一个杯子……) 4。谁最多,谁最少? (1)学生仔细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进行汇报。(生:杯子最多,勺子最少) (3)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用什么办法比多少?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利用教材情景图,创设生动有趣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在摆餐具中都有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很好地感知“一一对应“,并能很快比较出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深刻体验了“一一对应”这种比较方法的特点。

    [不足之处] 没有通过“对比”的方法体现“一一对应“的好处。在用学具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的也不整齐,多与少未能体现出来。只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辅导,没有采取更好的方式突出“一一对应”的优势。

    [再教设计] 再教学“一一对应”方法时,让学生随着心意自由去摆,然后把所有不同的摆法体现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自己去做比较,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优点. 第6课时 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的书写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地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在比较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4.体验学习的乐趣,初步养成会听、会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读写“=”“<““>”。

    【教学难点】 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学生说一说) PPT课件出示:情景图“动物乐园”。

    那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吧!(板书:动物乐园)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一)看一看,数一数。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4只小白兔、3只小猴子、2只小鸟) 2.你们是怎么数的呢?把你的方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一个一个地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边数边做记号……) 3.比一比小动物的数量多少,说说看。

    (生:小白兔的数量比小猴子的数量多1个,小猴子的数量比小白兔的数量少1个,小白兔最多,小鸟最少) (二)比一比,说一说. 1。学习“=”。

    (1)小白兔在做什么?(生:拿筐装胡萝卜) 每只小白兔都有筐吗? (引导学生说出:小白兔的数量与筐的数量同样多) (2)你能用学具盒里的学具一一对应摆一摆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多”的意思。(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3)讲授:4和4是同样多的,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等号。

    (板书:4=4,读作:4等于4) (4)写一写等号。

    2。学习 “<”。

    (1)小白兔一共装了几根胡萝卜?(生:5根) (2)每只小白兔分1根,够分吗? 用学具“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说说看。

    (生:小白兔有4只,胡萝卜有5根,一只小白兔对应着一根胡萝卜,够分,胡萝卜还多1根) (3)教师讲授:小白兔比胡萝卜少,也就是4比5少。

    我们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4<5,读作4小于5。(板书) (4)指导学生书写“<”. 3。学习“>”。

    (1)小猴子在干什么呢?(生:玩秋千) 每只小猴子玩一个秋千,够吗?(生:差一个秋千) (2)用学具“一一对应”地摆一摆,再说说“小猴子和秋千”之间的关系。

    (生:小猴子的数量比秋千的数量多1个,还差1个秋千) (3)教师讲授:小猴子比秋千多,也就是3比2多. 我们用“大于号”来表示:3>2:读作3大于2。(板书) (4)“大于号”和“小于号“有什么特点? 强调大于号的写法,并指导书写。

    (三)小练习:PPT课件出示“说一说,填一填”。

    1。小兔子和小鸟比一比,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引导学生用语言说一说. 2.填一填,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数一数,再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足之处] “>““〈”的教学比较直接,没有吸引力。记住“>”“〈“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直接教学,告诉学生特点,学生没有兴趣,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容易混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或根据特点编小口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第2单元 比 较 第1课时 过生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大小、多少的比较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正确地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地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淘气妈妈的生日宴会。

    2。PPT课件出示主题图“过生日”.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一说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2)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比较大小。

    (1)PPT课件出示“蛋糕图“。

    如果有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蛋糕大小的图) (2)学生发表看法。(生:3号最大,1号最小) (3)PPT课件出示“西瓜图”。

    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4)学生汇报比较结果。

    2。比较多少。

    (1)PPT课件出示“饮料图1”. 哪杯装得最多?(引导学生观察饮料图1) (2)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PPT课件出示“饮料图2”。

    我发现桌子上还有两瓶饮料,谁能说出哪瓶饮料多哪瓶饮料少? (4)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瓶饮料的多少.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过生日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不足之处] 忽略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多讨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尚未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以免浪费课堂时间,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再教设计] 在训练合作学习的时候,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促进了小组之间学生的比、学、赶、超。

    第2课时 下课啦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高矮、长短的比较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比较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情景图“下课啦“,提出问题. 下课了,同学们都来到操场上进行课间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生:有2个同学在比个子,有2个同学在跳绳,有2个同学在走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比个子。

    (1)PPT课件出示“比个子”的情景图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2)有什么发现?说一说。

    (生:两个人个子一样高;这样比不公平,男孩子踮起了脚尖) (3)怎么比最公平? (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不能踮脚) (4)PPT课件出示“比个子”情景图2。

    这一次怎么比的?公平吗? (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女孩子高一些) (5)教师小结:看来,比较个子高矮的时候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这样才能比较。

    2。比绳子。

    (1)PPT课件出示“比绳子”的情景图。

    我们看看两个同学的跳绳吧!说说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比较方法) (2)学生汇报。(生:把绳子拉直,起点要对齐) 师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比?(生:弯弯曲曲的跳绳不好比较) 只要拉直就够了吗?(生:还要起点对齐之后才能比) (3)比绳子长短应该注意什么? (生:两根跳绳要拉直,起点要对齐,比终点,就能比出长短了) 3。比路长。

    (1)PPT课件出示“石板路”的情景图。

    操场上的两个男孩子在石板路上走路,你知道他们谁走的路长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动脑思考。

    (2)生汇报想法,说说怎么比较的。

    (3)师提问:为什么不能比脚印的多少呢?(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的长度不同) 为什么可以数格子来比较?(师引导学生说出:格子的边长都是一样长的) (4)师小结:只有用统一大小的单位去比较才公平。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自然而然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不够灵活。

    [再教设计] 新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首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要在实践中审视课堂与教学行为,于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

    第3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轻重的比较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书包、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各一个、天平。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跷跷板”主题图1。

    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周末到了,小动物们也去游乐园里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最喜欢玩什么? (1)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狮子这边低,小老虎那边高;小狮子重,小老虎轻) (2)你是怎么知道“小狮子重,小老虎轻”的? 引导学生:在跷跷板上,体重重的会沉下去,体重轻的会升上去。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跷跷板”主题图2。

    小狮子不玩了,来了一头小豹子,我们来看看小老虎和小豹子玩得怎么样。

    (1)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生:小老虎重,小豹子轻) (2)小狮子比小老虎重,小豹子比小老虎轻,你们知道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吗? (师引导学生比较:小狮子最重,小豹子最轻) 2。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相比较,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

    (生:大象重,小象轻;
    爸爸重,我轻;桌子重,文具盒轻……) 3。掂一掂。

    (1) 教师出示两个同学的书包,哪个重?哪个轻?(生猜测) (2)用眼睛看不出来谁轻谁重的时候,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办法) (3)PPT课件出示“掂物体”主题图,学生看图,发现办法。

    (4)动手实践:同桌两人掂一掂谁的书包重. (5)掂完后,学生谈感受。(生汇报) (6)教师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各一个,掂一掂,比一比,谁重谁轻? 指名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4.称一称。

    (1)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谁重谁轻?该怎么办? (生想办法,引出:用天平称) (2)师介绍天平。

    (3)师操作,把苹果和梨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可以看出来谁重?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因为看见天平的两端不平衡了,放梨的这一边低,说明梨比较重,放苹果的那一边高,说明苹果比较轻) 师交代:我们还可以看指针,它偏向哪一边,就可以说哪一边是比较重的东西,另一边是比较轻的东西。

    (4)PPT课件出示“皮球和铅球称重”图。

    学生看图,发表看法,在书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

    [不足之处] 在处理习题时,未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说出知识点,也没有深度地挖掘其中的联系,过于追求进度. [再教设计]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要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有天真、活泼的个性,尽情地翱翔于课堂之中。

    第3单元 加与减(一) 第1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认识加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景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4。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加法的意义,能列出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PPT课件出示“铅笔”情景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一共有多少)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1)教师做演示。

    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2)教师讲解. 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来表示. 把3和2合起来是5,表示成“3+2=5”,读作“3加2等于5”.(师板书) (3)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算式。

    (4)算式“3+2=5”中,“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生:“3”表示3支铅笔,“2”表示2支铅笔,“5”表示一共有5支铅笔) (5)还可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列出算式“2+3=5”.(师板书) 学生读一读算式。

    (6)师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7)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师引导学生:卧室里有2把掎子,客厅里有3把椅子,一共有5把椅子……) 2.有几只熊猫. PPT课件出示“熊猫”情景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3。PPT课件出示“摆一摆,算一算“。

    用学具摆一摆,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学生互问互答。

    5.试一试“一共有多少“ 。

    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6.说一说。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 [不足之处] 加法算式出现得过早。教材中有“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问题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从实物到图形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基础上才出现的。

    [再教设计] 再教时,要注意把握“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的用意。

    第2课时 还剩下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认识减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景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4。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意义,并能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能用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引入 PPT课件出示“苹果“情景图. 笑笑家的苹果熟了,要去摘苹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1)学生观察情景图,读懂图意。

    (2)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师板书) (3)动手操作,感知减法意义。

    用学具代替苹果,动手操作:拿出5个圆片,去掉2个圆片,还剩下3个圆片。

    学生边做边说。

    2。PPT课件出示“奶酪”情景图.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板书: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3)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①用小棒代替奶酪,边说边摆:拿出5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还剩下3根小棒。

    ②拿出笔来画一画,用圆圈表示奶酪:先画5个圆,划掉2个圆,还剩下3个圆. 3.认识减法。

    (1)小老鼠搬奶酪的故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5—2=3。(板书) (2)算式中的数字,在故事中都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笑笑摘苹果,也可以列出一个算式。

    学生列式:5—2=3. 在这个算式里,每个数字又代表什么? 4.认识减号. (1)“—“这个符号,在故事里表示什么呢?(生:去掉,拿走) (2)师讲解:“-“叫“减号”。

    (3)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算式。(师板书:5减2等于3) 5。说一说。

    (1)“5-2=3“还可以表示什么故事? 学生想一想,跟同桌说一说。

    (2)全班汇报。

    (师引导学生:妈妈买了5个梨,我吃了2个,还剩下3个……) 6。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7.试一试,“还剩下多少“。

    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减法算式。

    8.试一试,“说一说”。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在小组内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29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情景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容易融入情景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 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引导不到位。

    [再教设计] 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深刻体会减法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第3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景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4.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小猫”情景图1。

    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学生描述,教师引导。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小猫”情景图2。

    (1)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小猫吃了1条鱼) (2)这时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还剩多少条鱼) (3)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1=2) 2。PPT课件出示“小猫“情景图3。

    (1)小猫又做什么了?(生:小猫又吃了1条鱼) (2)这时还剩几条鱼呢? (3)该怎么列式呢?(生:2—1=1,还剩1条鱼。师板书) 3.PPT课件出示“小猫“情景图4。

    (1)小猫又吃了盘子里的最后1条鱼,还剩多少条呢? (2)学生思考,列出算式.(生:1—1=0,没有鱼了。师板书) 4。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1)教师边说边拨:计数器上的5个珠子,拨成了4个一堆和1个一堆。

    同学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学生思考,列出算式。(生:5-1=4或5-4=1)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1+4=5或4+1=5. (3)看看上面列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吗?说说看。

    (4)学生继续动手拨珠,教师说:把5个珠子拨成3个和2个,又该怎么列式呢? (5)5个珠子,还可以怎样拨?(学生汇报) 5个珠子都拨过去,怎么列式? (生列出算式:5+0=5,0+5=5,5-5=0,5—0=5) 5.进一步理解互逆关系。

    PPT课件出示“套圈”图. (1)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呢?你能描述一下吗?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结合小猫吃鱼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讲图意、列算式,逐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拨一拨”环节。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计数器,自主写加减法算式;
    试着说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套圈游戏”,再次感受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不足之处] 有点拘泥于教材,见题解题. [再教设计] 要正确解读教材,仔细构思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交给学生多维的、发散的思维,让他们能在玩中求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4课时 猜数游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6的加减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棋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猜数”游戏?看谁最聪明。

    (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2.师演示: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有2颗棋子,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

    (1)你们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生:6颗棋子)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2=6)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6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1)师演示: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打开一只手显示出3颗棋子,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棋子?(生:3颗) (2)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列式6—3=3) 2.分一分,填一填。

    (1)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们有哪些分法? 学生在小组内研究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分法1:可以一只手里面放0颗,另一只手里面放6颗。

    分法2:可以一只手里面放1颗,另一只手里面放5颗。

    分法3:可以一只手里面放2颗,另一只手里面放4颗. 分法4:可以一只手里面放3颗,另一只手里面放3颗。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3)打开教材,根据你们的分法填好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说一说。

    PPT课件出示“说一说“情景图。

    (1)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2)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得数是几的加减法?谁能列举几个算式?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本课教学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2.游戏贯穿全课,巧妙设置悬念。上课伊始,与学生进行猜数游戏,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又巧妙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不足之处] 学生游戏活动时间过长,导致在处理练习的时间问题上把握得不够好。

    [再教设计] 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松懈、疲倦,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正体现在对这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上。再教时要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掌握好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不仅玩得开心,还能从玩中获得知识。

    第5课时 背土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7的加减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童话故事情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复习6以内的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4=  5+1=  3+2=  1+4=  3+3  4+2= 2。PPT课件出示“背土豆”情景图。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图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知识。(板书:背土豆)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课 1.“背土豆”中的问题。

    (1)第一幅图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2)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 你想怎么解决呢?(生:列式5+2=7) (3)第二幅图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 (4)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生:7个土豆,掉了1个,包里还剩6个土豆。列式7—1=6) (5)把你的想法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将不同画法展示到黑板上。

    2.“口袋上有洞”的问题。

    (1)小老鼠不知道口袋上有洞,它一边走,土豆一边掉,不一会儿又掉下一个土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2)学生小组内研究讨论,并汇报。

    (生:还剩下几个土豆?7-2=5) (3)师提问:你还能列出其他的减法算式吗?(生:7—5=2) “7—5=2”求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说说.(生:求掉下来几个) (4)小老鼠继续走,土豆继续掉……你能帮助小老鼠记录下来吗? 打开教材,填好表格。

    (5)汇报填表结果,教师板书. 3。说一说。

    PPT课件出示“说一说“插图。

    (1)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去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用算式5+2=7表示。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用算式7-2=5来表示。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利用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情景导入,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尝试解决问题,引出相关的加法算式。第二幅情景图通过讲故事引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理解掉出的和剩下的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加减法算式。

    [不足之处] 预设的课堂情况不够充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偏差时,如何及时纠正和引导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教设计] 有效地组织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第6课时 跳 绳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8,9的加减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跳绳”的情景图和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不同的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8和9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 PPT课件出示“跳绳“情景图. 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习.你们看,淘气和笑笑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二、探究新课 1.解决跳绳问题.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6个小朋友跳绳,2个小朋友摇绳) 师提示:①学生们的服装有什么特点?(生: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②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生:男生、女生各有4人) (2)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①有2个同学摇绳,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 列式2+6=8或6+2=8.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 列式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 列式 3+5=8或5+3=8。

    2。你能根据自己列的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吗?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如:
    8-2=6,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玩跳绳,有2个同学摇绳,有几个同学跳绳? 3。分一分,填一填。

    PPT课件出示“小猴分桃”. (1)学生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有的学生分,有的学生填表格。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师板书) 4.试一试,“涂一涂,填一填“。

    PPT课件出示“大象“图。

    大象伯伯想把这九块方格涂上颜色,你们来帮助大象伯伯好吗?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准备好彩笔,自己动手画一画. 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 5.试一试,“分一分,填一填”. (1)学生用9根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边分边填表格。

    (2)指名汇报.(师板书) 三、课堂总结 8和9的计算你掌握得怎么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关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运用到数学,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

    2。利用小组合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过度生硬,不够合理。

    [再教设计] 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实物、动画、图片或故事等手段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课堂有“亲临其境”的亲身感受. 第7课时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解决问题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丰富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经验。

    4。结合画图、操作等具体活动,经历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初步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PPT课件出示“企鹅“主题图1. 小企鹅可爱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说出图意。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生:前面有3只小企鹅,后面有5只小企鹅,一共有多少只小企鹅?(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2)学生列算式5+3=8.(师板书) 说说算式里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 2。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PPT课件出示“企鹅”主题图2。

    (1)学生看图,说出图意。

    (2)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原来有8只小企鹅,有几只淘气的小企鹅藏到冰山后面去了,外面还剩2只小企鹅,有多少只小企鹅藏起来了?(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小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汇报:8-2=6。(师板书) (4)师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你能画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筛选不同的画法展示到黑板上。

    3.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PPT课件出示“说一说”。

    (1)仔细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列出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3)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观察图很仔细,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比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最后列式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新授部分应该放慢速度,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

    [再教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多动口多动手,多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读出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课时 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10的加减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3。学会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3+5=    4+3=    6+3=    1+7= 9—3= 8-4= 9-7= 6—2= 2.PPT课件出示“小鸡吃食”主题图1. 可爱的小鸡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在干什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图,并完整发言。

    (生:左边有9只小鸡,右边有1只小鸡) (2)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只小鸡。) (3)你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吗? (9+1=10或1+9=10) 2。PPT课件出示“小鸡吃食”主题图2。

    (1)学生看图,说出图意。

    (2)根据图意,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生思考,列算式:8+2=10,2+8=10,10-2=8,10-8=2。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用学具代替小鸡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并和同桌交流. (4)把想法说给大家听。

    3。拨一拨,填一填。

    (1)学生先利用计数器独立拨珠,之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 三、儿歌激趣,升华情感 1.学儿歌. PPT课件出示《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好伙伴,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伸出一双手。

    2.手指游戏. 教师伸出双手演示,学生跟着学. 四、课堂总结 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师生角色分明,关系亲切融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不足之处] “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练习手指计算. [再教设计]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从零开始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去,以达到边学边玩的目的. 第9课时 乘 车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6页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乘车情景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并学会计算。

    【教学难点】 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每天早上家长是如何送你来上学的?(生:走路,坐公交车,开车) 大多数同学都是坐车来的,看来我们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车做交通工具.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乘车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乘车)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探索连加。

    (1)PPT课件出示“乘车”主题图1,仔细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把到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生:车上原有2人,从前门上了3人,从后门上了2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教师筛选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师板书) (3)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2+3+2=7或2+2+3=7。(师板书) (4)算式中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 (5)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我是先算2+3=5,再算5+2=7.或先算2+2=4,再算4+3=7.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 师小结: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

    (6)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师交代: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叫“连加”。

    2.探索连减。

    (1)PPT课件出示“乘车”主题图2,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

    生:车上原有8人,从前门下车1人,从后门下车4人。

    (2)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生:现在车上有几人? (3)引导学生列出连减算式。

    8—4—1=3或8-1—4=3。(师板书) (4)谁能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减法算式也有不同的地方,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叫“连减”。

    3.加减混合。

    (1)PPT课件出示“乘车”主题图3,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

    生:车上原有9人,从前门上车1人,从后门下车5人。

    (2)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几人? (3)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 生:9+1—5=5或9—5+1=5。(师板书) (4)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5)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 同桌讨论后并汇报.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把它叫“加减混合”. 4。运算顺序。

    在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时候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5.试一试。

    (1)PPT课件出示“试一试”情景图,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3)全班汇报,集体评价。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6~47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立足于新课标的精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景,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不足之处] 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教设计] 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童趣的语言引领整节课,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第10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自己整理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1)把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共同完成卡片。

    (2)仔细看看,确定一个标准分类整理算式卡片。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研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分类结果. 方法一:按得数来分,把得数相等的分为一类。

    方法二:按算式里的加数来分类,把具有相同加数的算式分为一类。

    (4)师引导: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
    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行,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

    每个小组按要求开始整理算式卡片,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5)PPT课件出示未完成的“加法表”. 算式卡片整理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写入表格里。

    2.探索规律。

    (1)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的加法表。

    (2)从加法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 学生发现: 横着看,第一行算式都是加0,第二行都是加1,第三行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想一想该怎么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以后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了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

    [不足之处] 课前对学生的情况掌握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过于注重课上的教学过程,而忽略了课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素质。

    [再教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注意设计要简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环节应该重视学生的普遍性与一般性。

    第11课时 做个减法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复习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减法表。

    (1)PPT课件出示“做个减法表”主题图. 看一看笑笑和淘气做的减法表,你们能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合作整理。

    (3)各组介绍一下整理的减法表。

    2。探索规律。

    观察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观察的规律,去发现减法表的规律。

    学生发现: 横着看,第一行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0~10各数;
    第二行都是9减0~9各数;
    第三行都是8减0~8各数…… 竖着看,每一列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数字少1,得数相等。

    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加油啊!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整理减法表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整理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教学中未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未能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问题,致使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

    [再教设计]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整理与复习  生活中的数、比较、加与减(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第1~3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前三个单元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巩固所学内容,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所学内容,巩固旧知。

    【教学难点】 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未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我学到了什么” (一)回顾学过的知识。

    1.让学生自己看书,想一想开学到现在都学会了什么,鼓励学生尽量多地找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都学到了什么,教师把学生汇报的内容板书出来。

    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

    3.教师小结学到了些什么.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PPT课件出示“小兔请客“情景图。

    (1)请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些什么,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有几只小兔?椅子够吗?杯子呢? 要求学生画一画,再回答问题。

    (2)全班交流. 在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从图画中获取信息。

    (3)让学生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0“呢? 2。PPT课件出示“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两端,判断哪个最重和哪个最轻。

    学生独立完成,并作简单汇报。

    (2)比高矮。

    请三个学生来模拟:先请学生a扮演淘气,然后请学生b扮演笑笑(注意学生的选择,必须比“淘气”矮),再请学生c扮演奇思(注意学生的选择,必须比“淘气”高).通过模拟,来判断三个人的高矮关系. (3)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比一比,谁轻?谁重?谁长?谁短?并且和同桌说一说。

    3.PPT课件出示“回家”.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做集体汇报. (3)让学生想一想,“3+7”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9-1”呢? 二、“我的成长足迹” 1.教师引语:开学两个多月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大家肯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先思考一下,然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想不出来的可以看看书上的小伙伴们都说了些什么,可以照样子说一说。

    2.学生经过思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足迹. 三、“我提出的问题” 1.学习了这么久,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懂?还有哪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你?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2.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回忆起所学过的知识,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进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让学生从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继续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上并未出现有难度的题型,未达到拔高训练的目的. [再教设计] 再教时,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4单元 分 类 第1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PPT课件出示“笑笑的房间”主题图。

    看到笑笑的房间,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整齐干净) 2。PPT课件出示“淘气的房间”主题图. 看到淘气的房间呢?你有什么感受?(生:太乱了) 3.怎么做才能使淘气的房间变整齐?(生:整理一下) (板书:整理房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如何整理?学生独立思考方法。

    2。把你的想法跟小朋友们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说完整话)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鼓励不同的想法) 3。PPT课件演示:整理房间.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把书、笔、文具盒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类的,是学习用品(同时板书:学习用品);把小兔子、小熊、篮球、小汽车等放在一起,这些是玩具(同时板书:玩具);
    把衣服、裤子、袜子放在一起,这些是服装(同时板书:服装)…… 房间整齐了吗? 4。师揭示:把相同或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三、课堂总结 我们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房间,使整个房间又干净又整齐.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个勤快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来、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思想。

    2.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挥的余地。

    [不足之处] 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思维超前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不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也不能看低学生的水平,否则,教学便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动将陷入钝化状态。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要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 第2课时 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书包、附页中图形。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好伙伴。” 学生猜一猜。(生:书包) 2.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二、学习新知 1.整理书包. (1)学生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组汇报方法. (生:按书本分类;
    按语数分类;
    按用途分类) (3)学生动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小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可以把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师板书) 2。分一分。

    (1)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你们想怎么分?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按男女分;
    按生日分;
    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3.PPT课件出示“试一试”主题图。

    (1)这些图形认识吗?(指名学生介绍) (2)把这些图形分类,你能做到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分一分. (3)汇报分类结果.(生:按颜色分;按形状分) 4。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分类呢? (生:书店,超市,服装店……)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展示,面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类的,要求说得完整、清晰,并鼓励更多的学生踊跃发言,说说不同的分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机会. [不足之处] 在新授部分的教学中,小组合作仍有所欠缺,组内学生还不会分工合作,这有待于以后逐步培养。

    [再教设计] 开展“争当小组长”活动。“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谁在某一方面学得快、学得好,便有资格当小组长.注意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小组长的机会.在争当小组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进步。

    第5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1课时 前 后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认识前后位置与顺序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景中观察、思考,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实际情景,用序数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 PPT课件出示“森林运动会-—跑步比赛”情景图。

    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学习新知 1.跑步比赛。

    (1)仔细观察图,看看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 (生:小鹿、松鼠、小兔子、乌龟、蜗牛) (2)比赛情况怎么样?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辨别前面和后面. (生:最前面的是小鹿,最后面的是蜗牛) (3)指名学生先按比赛排名的次序介绍一下现在运动场上的情况. (生:小鹿第一,松鼠第二,小兔子第三,乌龟第四,蜗牛第五) (4)小鹿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 (师启发学生:松鼠、小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小鹿的后面) (5)猜一猜:一只小动物在松鼠的后面,在蜗牛的前面,它是谁? (生:可能是小兔子,也可能是乌龟) (6)师小结:面朝的方向是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随小结板书) 2。PPT课件出示“森林运动会——赛车比赛”情景图。

    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

    (1)哪几号卡丁车参加这场比赛?(生:②④③①) (2)你能介绍一下比赛情况吗? (引导学生辨别终点,确定名次:②号第一,④号第二,③号第三,①号第四) (3)1号车排在第几位?(指名学生数数) (4)4号车在几号车后面?几号车的前面? 指导看书,把教材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3.生活中的“前后“。

    说一说生活中的“前后”问题. 三、课堂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2.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从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有序地交流信息,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

    [不足之处] 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还不多,表达能力不太强,课堂上齐答的情况比较多。齐答时,有些学生会跟着喊,考虑问题不够认真,对此种情况的引导不到位。

    [再教设计]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说完整的话。再教时,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第2课时 上 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PPT课件、文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揭示上下 今天是森林里老树爷爷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主题图。

    有谁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生:小鸟、小松鼠、小兔子) 2.它们站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对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汇报。

    (生:小兔子站在树底下,它给树爷爷送来了胡萝卜.小鸟站在树上为树爷爷唱歌。小松鼠坐在树干上说着祝福的话) 3.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生:最上面的是小鸟,最下面的是小兔子) 4。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上下“。(板书:上下)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两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1)想一想:小鸟在小兔子的哪面?小兔子在小鸟的哪面?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生汇报.(生: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3)打开书,填一填. 2。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关系。

    (1)现在观察三只小动物,想想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学生认真思考。

    (2)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生: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小兔子在小松鼠的下面……) 3。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1)大家看看小松鼠在哪里呢?(生:小松鼠站在小鸟和小兔子的中间) (2)小松鼠在小鸟的哪面?在小兔子的哪面? (生: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在小兔子的上面) (3)师提问:为什么一会儿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小松鼠在下面呢? (生:小松鼠与小鸟比较是在下面,小松鼠与小兔子比较是在上面) (4)师小结:三种动物在比较的时候,要说清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5)回答教材中的问题.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游戏“我说你摆”. (1)学生准备本子、文具盒和书。

    (2)同桌合作,一个学生发布命令,另一个学生根据命令摆一摆.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感知上下。使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讨论交流,大胆发言,进一步体会“上下”的基本含义,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不足之处] 课堂上放手不够,有些牵制学生的学习,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再教设计]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讨论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3课时 左 右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认识左右位置与顺序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文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的王同学拾金不昧,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扬他。

    2。刚才鼓掌用的是我们的左右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板书课题:左右) 二、认识左右,探究新知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举起你的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呢?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2.找一找身体上的左右. (1)在我们的身体上,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2)学生汇报。(教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就指到哪儿) (生: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左脚,右脚……) 3.课间左右操. 伸出我的左手,左手左手左手;

    伸出我的右手,右手右手右手; 拍拍我的左肩,左肩左肩左肩;

    拍拍我的右肩,右肩右肩右肩; 拉拉我的左耳,左耳左耳左耳;

    拉拉我的右耳,右耳右耳右耳; 跺跺我的左脚,左脚左脚左脚;

    跺跺我的右脚,右脚右脚右脚. 4。摆一摆。

    (1)教师说,学生摆。

    (2)指名学生展示,集体订正.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① 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② 从左数橡皮擦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擦是第几个? 为什么同样是橡皮擦,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儿是第4个呢? (生:数的方向不同) 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擦的右边,它是什么? 5.找一找。

    PPT课件出示“做客”情景图。

    小猫要去小兔子家做客,怎么走? 学生小组讨论,在教材上画一画小猫走的路线,再向全班说一说是如何走的。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借助自己身上的左右手学习新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伸左手、拍右肩、拉左耳等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左右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为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景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课间操”这一环节里,喊口令速度稍快,只注意大部分学生的动作,而忽略了反应较慢的学生,未能仔细检查反应较慢的学生是否做对动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未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没有把“面向全体”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实于课堂中。

    [再教设计]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要多加关注、鼓励那些不自信、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第4课时 教 室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能找到生活中的正确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图片与实际生活的不同及其联系,正确描述位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知 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的上下、前后、左右都有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表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

    (1)PPT课件出示“教室”主题图. 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的教室里摆放了哪些东西。

    教师引导:大家要想象自己就站在其中,面向黑板,然后说说各种物体的位置. (2)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3)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说一说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2。找一找。

    (1)PPT课件出示“座位”情景图。

    找第一排从右数第3个同学,你能找到吗? (2)学生找,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3)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找一找,说一说. 3。猜一猜。

    (1)PPT课件出示“物品柜”情景图。

    这个物品在电视机的下面,在地球仪的左边,它是什么?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三、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教室“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探究位置与顺序。同时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中物体的位置时,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只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此环节的设置考虑不够全面。

    [再教设计] 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既巩固新知又能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6单元 认识图形 第1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立体图形、袋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PPT课件出示“物品”主题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请大家看看图中都有哪些“新朋友”? (学生介绍物品) 二、活动探究,认识图形 活动一:想一想,说一说。

    1。如果把这些物品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1)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互相说一说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2)学生汇报分类情况。(生: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材质分等) 2。分一分。

    PPT课件出示“分类”主题图,我们看看淘气和笑笑是怎么分的。

    3。认一认. 教师讲授:
    (1)形如牙膏盒、鞋盒等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师板书:长方体) (2)形如魔方、粉笔盒等这样四四方方的物体,叫正方体。(师板书:正方体) (3)形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物体,叫球。(师板书:球) (4)形如茶叶盒、胶棒之类的物体,叫圆柱。(师板书:圆柱)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二:玩一玩。

    游戏:每组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学具。

    规则:一个学生在袋子里摸一个物体,并通过感受描述出它的特点,让另一个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物体。

    活动三: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机会,如: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通过这些活动去探索新知,去合作交流,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基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和知识结构有限的特点,在寻找物体的特点时,学生描述的不够全面、精确,对此引导不到位。

    [再教设计] 再教时,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第2课时 我说你做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同学们说说都有哪些。

    (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立体图形搭一搭、摆一摆.(板书:我说你做) 二、游戏搭摆 活动一:说一说,摆一摆。

    1.学生准备好立体图形,按教师说的来做。(指名操作) (1)先在桌子上竖着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2.学生听口令摆放。同桌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3.全班交流. 教师追问:为什么圆柱要竖着放?横着放可以吗?为什么? 活动二:小小设计师。

    1.学生用立体图形自己设计出一幅作品。

    2.请学生上台展示,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教师先挡住该生的作品,等学生说完后,再打开遮挡,全班同学评价. 活动三:摸一摸,摆一摆。

    与同桌一起,一学生发指令,一学生蒙着眼睛摆。(教师适时引导语言的规范) 三、课堂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数学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空间观念也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动手时间较长,课堂时间分配不均,未能完成练一练的内容。

    [再教设计] 再教时,备课要全面,不仅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特点。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要合理分配时间. 第7单元 加与减(二) 第1课时 古人计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页认识数位和20以内数的组成及练一练第1,2,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棒和计数器,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进制,知道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理解这些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引入,引入认知 1。PPT课件出示“数羊”主题图. (1)教师介绍:在很久以前,并没有数,人们在记录物品的数量时,摆一些小木棍或者小石头.这幅图便体现了古人用小木棒来记录羊的只数。

    (2)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3)学生讲解古人计数的方法,教师引导. 2.教师引出:1只羊用1根小棒来表示,10只羊用10根小棒来表示,现在羊的只数比10还多,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新的数了。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

    (1)教师手里拿10根小棒。

    1根小棒表示1个一,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生:10个一) 10个一是几?(生:10)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1个十是几?(生:10) 10个一也是10,1个十也是10,那我们能不能说“10个一就是1个十”?(师板书) (2)学生动手用小棒捆出“1个十“. 2.介绍计数器。

    (1)教师拿出计数器,并介绍: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2)教师示范拨5,问:老师在什么位上拨?拨了几个?表示几? (生:个位上拨5个珠,表示5) 学生学着拨,一起拨出10个一。

    教师问:10个珠子串成一串可以变成1个十吗?(学生讨论回答) 1个十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明白:在十位上拨1个珠就表示1个十)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10个一变成1个十“,学生跟着操作。

    3.体会数的组成。

    (1)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自己拨珠子,再请学生展示。

    (2)PPT课件出示“捆一捆,认一认”情景图。

    这“2个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明白: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3)教师小结:看来数位太重要了,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

    (1)教师手里拿1捆和9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问:现在是几根?该怎么做? (生:又要满十,要捆成一捆) (2)学生在计数器上从11拨到20,教师巡视。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5~76页“练一练”第1,2,5,8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对数位的初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讲得过多,学生的动手实践不够. [再教设计]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借助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再教时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 第2课时 古人计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读数11~20,比大小及练一练第3,4,6,7,9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会认、会读、会写11~20各数。

    2。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比较大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指名说说这些数的含义及拨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1.认识11~20各数。

    PPT课件出示试一试“格尺“图。

    (1)指名学生读出格尺上的数字,按要求读:正着读一读,倒着再读一读。

    (2)根据尺子回答问题。

    14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  )、(  )。(解释“相邻”的意思) 2。比一比,谁大?谁小? (1)12和14比一比,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你是怎么比的?(生:因为4比2大,所以14比12大) (3)18和8比一比,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教师出示儿歌总结。

    数字比大小,先来看数位,数位多,数就大,要是同位数,从左往右比,谁大谁就笑哈哈. 3.PPT课件出示试一试“计数“图。

    (1)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数字含义。

    (2)讲一讲数字含义。

    师:大石头表示什么?小石头又表示什么? (大石头表示十,小石头表示一) 横的木棒表示什么?竖的木棒表示什么? (横的木棒表示十,竖的木棒表示一) (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13,指名上台画一画,集体订正。

    (4)学生自己创作一种方法表示出15。(学生思考,与同桌交流) (5)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教师带领学生评价。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3,4,6,7,9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用完学具,未能及时让学生把小棒收起来,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

    [再教设计]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到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强调课堂纪律,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第3课时 搭积木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 1.用计数器拨数:14和20。

    2。说一说14和20是由几个一、几个十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1。PPT课件出示“笑笑搭积木”的情景图。

    (1)学生理解图意,说说看到了什么。

    (2)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生:13+2=15) (教师板书)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想法。

    (生:笑笑原来搭了13块积木,再放2块,求一共多少块。算式为13+2=15) (4)“13+2=15”,同学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讨论计算方法,并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先算3+2=5,再算10+5=15。

    2.PPT课件出示“淘气搭积木”情景图。

    (1)学生理解图意,说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图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生:18—2=16) (教师板书) (3)学生说说为何这样列式. (生:淘气本来一共搭了18块积木,拿走2块,求还剩多少块。算式为18-2=16) (4)学生说算理。

    (5)教师小结并板书:先算8—2=6,再算10+6=16。

    3.PPT课件出示“毛毛虫“情景图。

    借助书上的毛毛虫帮学生理解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的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不足之处] 在教学时仅仅是以书本上呈现的各种例子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建立“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模型时没有用到直观模型。

    [再教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去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以更好地体验学习的全过程,获得扎实的数学知识. 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9加几的进位加法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1.课前口算。

    12+6=    13+5=    2+15=    9+1= 19—7= 16—3= 18—6= 10—4= 2。说算理。

    12+6 19—7 3。“9和1能凑成10”,还有哪两个数能凑成10? 二、学习新课 1。情景导入: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笑笑过生日了,她把牛奶都拿出来招待小伙伴们。

    (1)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有5瓶牛奶) (2)PPT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 (3)根据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生:9+5或5+9) (教师板书) 2。学生探索算法. (1)先独立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算法. 算法一:数一数的方法。

    算法二:把5分成1和4,先算9+1=10,再算10+4=14。

    算法三:把9分成4和5,先算5+5=10,再算10+4=14。

    教师随学生汇报,并板书. (3)学生把喜欢的计算方法向同桌说一说。

    (4)教师小结:同学们 “把5分成1和4,让9和1凑成十;
    把9分成5和4,让5和5凑成十“,这种方法就叫“凑十法”。

    3。PPT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1)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3)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圈一圈?(生:凑够十个,容易算)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5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注重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 学生的算法不够多样性,未能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再教设计]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再教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5课时 有几棵树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8加几的进位加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春天到了,淘气和笑笑去种树。

    1。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生:河的一边种8棵树,河的另一边种6棵树)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筛选问题:一共有几棵树?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列出算式。

    (生:8+6或6+8)(教师板书) 2.你会算吗?学生用小棒代替树,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汇报方法。

    方法一:数数的方法。

    方法二:把6分成2和4,先算8+2=10,再算10+4=14。

    方法三:把8分成4和4,先算4+6=10,再算10+4=14。

    教师小结:后两种方法也是“凑十法”。

    4.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小伙伴。

    5.PPT课件出示“毛毛虫”情景图。

    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指名学生说一说。

    6.完成书上“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2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的内容平淡且没有针对性,评价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再教设计]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但评价也是有度的,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有时也要有批评。只有把握好尺度,进行有计划的、多种方法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第6课时 有几只小鸟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能运用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迁移能力,会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1.口算。

    9+7=    5+8=    9+6=    7+8=    4+8= 2.说算理。

    9+7 5+8 二、说一说,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发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树上原来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6只小鸟) (2)提出数学问题,教师筛选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3)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生:7+6 或6+7) (教师板书) 2.计算方法。

    (1)学生用最快的方法计算结果,可以摆小棒,可以画图。

    (2)汇报算理。

    算法一:把6分成3和3,先算7+3=10,再算10+3=13。

    算法二:把7分成4和3,先算4+6=10,再算10+3=13。

    (3)教师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可看成9加几、8加几,还可看成7,6,5加几。

    3.PPT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4。PPT课件出示“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算一算,填一填。

    (2)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3)学生汇报发现。

    教师总结规律:每组的加法算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比前一个多1,和就跟着多1. 三、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第1~4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整节课上给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多,以便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说的有些多,语言不够精练,应该多让学生说。

    [再教设计] 1。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他们才敢说,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2.教学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第7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发展数感。

    2。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系统地整理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分类. (1)组织学生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

    小组共同完成,做好分工写卡片。

    (2)按一个标准,把加法算式卡片分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动手分一分。

    (3)汇报分类结果。

    按得数分:把和是11的算式放在一起,把和是12的算式放在一起…… 按加数分:把一个加数是9的算式放在一起,把一个加数是8的算式放在一起……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

    2。完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 PPT课件出示“未完成的加法表”。

    (1)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2)学生打开书,独立把“加法表”填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指名学生展示填好的表格. (4)学生说一说表格里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横着看:第一行每个算式的和都是11,第二行每个算式的和都是12…… 每行的每个算式里,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少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竖着看:每列的每个算式里,第一个加数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和也一个比一个多1. ……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规律,你们的表现很出色.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本课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了梳理,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不足之处] 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教学预案走,未注意学生的课堂生成,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错例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再教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思路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景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知识体系自然得以建构,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教学呈现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再教时,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生成进行合理把握。

    数学好玩 第1课时 淘气的校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在课间做什么呢?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课间活动) 2.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观他所在学校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议一议,做一做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1)学生认真看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同学们在做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踢足球、跑步、跳绳、踢毽子) 2。发现问题. (1)你能在淘气所在的校园里找到数学信息吗? (2)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有6个小朋友在跳绳,有7个小朋友在踢毽子,有8个小朋友在跑步,有12个小朋友在踢球) 3。记录问题。

    (1)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录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听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结果) (2)学生汇报记录方法。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记录数学信息的方法,对于合理适当的方法要给予表扬,要求学生记录清晰明白)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记录数学信息,教师可巡视小组的完成情况,适当地给予指导。

    (4)教师引导:教学楼是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呢?仔细观察,你是否有新的发现?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并记录下来。

    三、想一想,做一做 1。在我们的校园中、班级里,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学信息,并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记录情况。

    四、自我评价 你表现得怎么样?打开教材第89页《自我评价表》,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五、课堂总结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小脑袋,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注重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有的学生识字量少,书写有困难,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有的学生书写凌乱,没有顺序,未能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再教设计] 再教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第2课时 一起做游戏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用20以内加减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了解图形的特征和积累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立体图形、扑克牌。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1.PPT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玩“搭积木”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班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小结:在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1.扑克牌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的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就被淘汰。

    ③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结果一样大,谁摸的牌少谁获胜。

    (2)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2。PPT课件出示 “玩一玩”主题图. (1)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2)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3.第二轮扑克牌游戏开始。

    (1)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2)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哪些想说的?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无论“搭积木“游戏,还是“扑克牌“游戏,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活动课相对平时的常规课来说,内容丰富而具有吸引力,学生兴奋度较高,导致课堂纪律欠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再教设计] 课前对学生讲好要求,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建立评价机制,奖罚有度,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

    第8单元 认识钟表  小明的一天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认识整时和半时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从整体上认识钟表,知道钟表是用来记时的. 2。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时。

    【教学难点】 探索整时、半时的指针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PPT课件出示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猜猜它是谁?(生:钟表) 2.钟表王国里有各式各样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表。

    (1)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有什么秘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钟表,与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生:钟面上有刻度,有两根指针,有数字) (3)教师介绍。

    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一起数一数这12个数字。

    钟面上还有2根指针,长针细而长叫“分针”,短针短而粗叫“时针”.(板书) 2。认识时间。

    (1)PPT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主题图。

    这里有6个钟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6个钟面上分针的位置,将它们分成两类。

    (2)学生观察,与同桌讨论。

    (3)指名学生上前说一说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分针指着12的为一类,分针指着6的为一类) (4)教师讲解。

    第一类:
    第1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第2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第4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也指着12,就是12时; 第5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第二类:
    第3个钟面: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9和10中间,是9时半; 第6个钟面: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中间,是8时半. 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两个数中间,就是几时半。

    3.小明的一天。

    我们看看小明的一天都在忙什么吧!谁能介绍一下.(学生看图说一说) 4.我说你拨。

    与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时间,一个学生拨时间. 5。认识电子表. 同学们都见过电子表,电子表上的时间是这样显示的,你们认识它吗? PPT课件显示:11:00,这是11时。

    7:30,这是7时半. 这是时间的另外一种表示法——时刻表示法。

    三、课堂总结 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我们要学习小明,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表. [不足之处]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在实物上,对课堂整体的节奏把控不到位。

    [再教设计] 再教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课堂应变能力。

    总 复 习 第1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95页数的认识及练习第1,2,3,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教学难点】 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都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教师板书) 二、系统整理 1。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数的认识”这一板块当中,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组长统计。

    2。以小组形式汇报,教师适当引导,筛选内容。

    三、复习巩固 1。数的含义。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古人计数”情景图。

    ①图中的古人是怎么表示“12”的? ②你能再想一个方法表示“12”吗? 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计数器“情景图。

    ①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学生与同桌说一说。

    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3题,集体订正。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萝卜”情景图. 数字“1”还可以表示什么? 2.数数。

    PPT课件出示练习第1题. (1)从1~20会数吗?2个2个地数会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数) (2)学生数一数,完成填一填. 3。排序。

    (1)教师问:“共7人”和“第7人”中的“7”一样吗?说说看。

    (2)PPT课件出示练习第2,4题。

    学生读懂题意,按要求完成。

    4。比大小。

    PPT课件出示练习第6题. 学生读懂题意,按要求完成。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总结的非常好,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借助小组之间的互动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借助同学之间的互动使部分学生的知识漏洞得以补充。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在这节复习课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不足之处] 缺少“0”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再教设计] 再教时,要在备课方面下工夫,复习要全面,练习要有梯度,加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95页数的运算及练习第5,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和活动中,深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在认识了数之后,我们要进行的是“数的运算“。想一想,在“数的运算”这一板块中,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呢? (教师板书) 二、系统整理 1。小组讨论,组长统计。

    2。以小组形式汇报,教师适当引导,筛选内容. 三、复习巩固 1。计算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小棒”情景图:“8+6”怎么算? 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复习“凑十法”。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6题“毛毛虫”情景图:“8+6=14”. 引导学生回忆画图、摆小棒、计数器的计算方法. 完成练习第14题. (3)“19-7”怎么算?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怎么算? 学生回忆:从左往右算. (5)学生独立完成第94页第4题,练习第5题,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

    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一共得了多少颗☆? 7+9=16. 学生小结:求一共多少,用加法来求。

    (3)哪一学科得的☆多?多几颗? 9-7=2,语文作业得的☆多,多2颗。

    学生小结:求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求。

    (4)PPT课件出示练习第10,12题。

    学生弄懂题意,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

    (5)PPT课件出示练习第15题. 引导学生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时从回顾交流和练习两个大方面入手,系统地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完成不同梯度的练习题,紧紧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便于学生掌握和整合知识。

    [不足之处] 练习中缺少关于“还剩多少”的问题. [再教设计] 在进行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梳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再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95,100页图形与几何。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钟表 1.认识钟表时,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整理知识点.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钟表上有数字1~12和两根指针,长而细的是分针,短而粗的是时针。

    (2)认识了整时和半时. (3)知道了时间的两种表达方式。

    3.完成教材第94页第7题与练习第18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 1.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球和圆柱可以滚动,球最不容易摆。

    3。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这些图形.学生自由说一说. 4.完成第95页第1题,第100页第1,2题。

    三、其他知识 1.分类。

    (1)说说怎么分类。(生: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统计与概率“。

    给下面的物体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2。位置与顺序。

    (1)你能把四周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吗?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用“前、后、左、右”来描述。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2,3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再经过点拨、引导,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温故”而“知新”,达到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不足之处] 未能充分关注没有举手的学生。

    [再教设计] 1.在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2。课堂预设问题要有梯度,把握好尺度。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