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领导讲话 > 正文

    福清瑟江板凳龙的现状与传承

    时间:2021-04-22 13:00:51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摘 要 龙舞在传统的民间活动中代表着祈福,随着历史的演变现代龙舞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意义,而是拥有了民间娱乐色彩。瑟江板凳龙是在福清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与瑟江村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极具乡土特色,如今已被列入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未停止,瑟江板凳龙的未来迎来了继承与发展的挑战。在这个情况下,如何发现并宣扬瑟江板凳龙的内蕴,为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长期发,在保护这一非遗传统艺术上非常重要。此外,本文还对现阶段“瑟江板凳龙”面临濒危失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在结合当地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举措,希望加强人们的重视程度帮助瑟江板凳龙文化长期发展。

    关键词:瑟江板凳龙;
    文化概况;
    传承现状;
    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Dragon Dance represents blessing in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modern dragon dance has not only a simple meaning, but also a folk entertainment color.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lk custom activity in Fuqing area, benchelo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Now it has been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Fuqing City.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has never stopped, and the future of Sejiang benchelong faces the challeng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ca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and publici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nchelong in Sejiang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tect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ar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sedentary dragon“ is in danger and lost at this stag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based on the local actual situation, hoping to strengthen people's attention to help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edentary dragon culture. Key words: Sejiang bench dragon; cultural overview; inheritance statu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目 录 一、引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二、瑟江板凳龙习俗文化的概况 2 (一)瑟江板凳龙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2 (二)瑟江板凳龙习俗的活动形式 4 三、瑟江板凳龙文化传承现状 7 (一)多元价值取向下,民众对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 7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民俗主体受众减少 7 (三)传承主体断裂,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 8 (四)代际传承功能减弱,传承渠道不通畅 9 (五)外来文化的影响,板凳龙文化群众基础薄弱 9 四、新时代下瑟江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0 (一)对板凳龙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10 1.建立电子图书馆 10 2.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11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影像化再现与保护 11 (三)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从而提高群众文化认同感 12 (四)顺应时代节奏,打造品牌形象引外来资金投入 14 (五)开发瑟江板凳龙旅游资源,发展相关文化产业 15 五、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福清瑟江板凳龙的现状与传承 一、引 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相当部分的人文学士开始涉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给出的定义主要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完全包括了口头技艺等表演,例如舞蹈,戏剧,杂技,曲艺,皮影戏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习俗、礼节、手工等。

    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优秀内涵,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国流传的舞种品种较多,各个舞种又有着独特的基于时代的创作背景与内涵。而龙舞就是众多舞种中的一种,它的得名主要是因为舞龙者需要借助的道具是神话里的龙的形象,由于龙被赋予了行云布雨、祈福消灾的形象,所以用以祈福。龙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在民间舞蹈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久而久之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瑟江板凳龙舞是福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对瑟江板凳龙舞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对民间舞蹈的地域特色进一步了解以及对福清本土“龙舞”文化进行阶段性的补充与完善,以求达到对瑟江板凳龙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瑟江板凳龙文化是瑟江村长期发展历史中的精粹,它的特点是拥有丰富而热情的肢体文化语言,对于瑟江村民的生活习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与内心的期盼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是该村村民在生产劳作之余的休闲,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祈愿添福、娱乐与表达的重要方式。如今各国文化不断相互冲击,我国加强保护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对于我们甚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都有重要意义。第一步,要在对各种瑟江板凳龙文化的文献材料进行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展开研究,以寻求一条可以推动瑟江板凳龙文化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为瑟江板凳龙将来走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通过因地制宜尝试多元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板凳龙文化的地区影响力,同时能够广泛推广影响人群,对于普及瑟江板凳龙文化意义重大;
    最后,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文化阵地的塑造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增强板凳龙文化在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同时,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板凳龙文化作为载体打造地区“品牌”,吸引更多外界的关注与支持无疑也是促进瑟江板凳龙文化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瑟江板凳龙习俗文化的概况 (一)瑟江板凳龙的起源与发展沿革 “龙”是掌管其行云布雨的神灵,具有呼风唤雨、消灭瘟疫灾害的强大神力,实为一种其本质属水的神话之物,即凡有神龙出现的地方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雨以达到滋养万物,没有经过之地则往往会形成干旱导致民不聊生。

    在查阅相关文献材料中发现开展板凳龙舞民俗活动的地区都有很多类似的民俗起源和传说,基本的情节应该是:由于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天干地旱,没有雨水人们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能让上天降下雨水纷纷准备祭品乞求上天,此情此景打动了东海的一条神龙,其不顾天条法令跃出水面为百姓降下甘霖,然而神龙事后却因为触犯天规被斩成数段丢向人间。人们感念神龙的恩情和护佑,将神龙身体拼合起来放置在木板上,只见顿时山河变色、电闪雷鸣,霎那间神龙竟然奇迹般复活了。当时正逢元宵佳节,为了让后世铭记神龙恩德便创造了板凳龙舞,自此舞板凳龙的传统习俗便流传至今。

    作为福清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的瑟江板凳龙历史悠久,据我们了解是由老一辈的艺人薪火相传才能够保留至今,当地村志有一段记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瑟江板凳龙又被称为“板龙灯”。俞达珠先生是一位著名民间文化学家,他曾经指出普通话和福清话存在很多的谐音之处,有些普通话用福清本地的方言去解释往往会让人感到发音不清,但是由于共同存在且混淆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拗口的发音被顺口的谐音完全替代的现象,所以一定程度上难以理解的词语往往会演变成通俗易懂的说法,例如“板凳龙”最初称作“板龙灯”,但最后也替代了它。

    舞板凳龙的活动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相当隆重盛大的,发展最为繁荣时数量可多至6条,并且每条龙全长近百米,由50—70张长板凳拼接而成木棍是主要的连接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头尾和身体,村民们会用彩灯进行仔细地装饰,由此便更加增添了“龙”的灵动鲜活,当人们舞动板凳龙可以看见它们在夜空中异常的夺目,身临其境时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在眼前翻腾。

    图2-1 板凳(板凳龙) 我们从相关记载的史料查阅可知,每年都会举行的瑟江村板凳龙在元朝就有记载,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族谱汇编之初,瑟江村只有一条龙参加元宵节大游行和舞龙表演。明时完善了宗祠舞龙队伍也有所增加,由一条龙变成三条。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清末道光年间,由于村子里人口不断增加,一些外来的移居者也在村中兴建祠堂,他们也想要参与到舞龙的队伍中便又加了“一条龙”,这才有了如今“四龙共舞”的盛大场景。四家相互约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里,每条舞龙都会进行表演,在正月十六晚上则四条龙汇合一处进行游行,那时也是舞龙活动最为壮观的时候。像这种一年一度的盛大的传统集会瑟江村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渐渐的变成了瑟江村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民俗规矩。根据我们的田野调查了解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瑟江村成立老人会,因此,舞板凳龙活动的组织、管理就渐渐地由老人会负责组织。

    (二)瑟江板凳龙习俗的活动形式 瑟江板凳龙作为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活动,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避邪消魔,由龙灯带给好运等,龙自出现就被冠以不可侵犯、威力无边等形象,是崇高、神圣和权威的象征,也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善于为苍生排忧解难、常降甘霖,带来福气让社会更加的稳定、繁荣。

    我们从当地舞龙老师傅那里打听到,瑟江板凳龙由出龙、还愿、亮烛、起灯、游龙、圈龙、拆灯、接灯几个步骤组成。以上描述的这些步骤很大一部分是在不断的历史承袭和实践中得来的,饱含着老一辈传统艺人的智慧结晶,其中“还愿”是最能体现中华民间文化传统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它的文化内涵体主要现在以维系和发展血缘为核心和以宗族关系为支柱。当舞龙活动正式开始时,我们能看到村里的老人们带着自己的儿女怀着虔诚的心来到祠堂祭拜还愿。这一刻也是热闹非凡的,村里的人和我们说在过去一年中喜得“龙子”的家庭需要去祠堂还愿,而想在今年里能够添“龙子”的人家则必须在今年抢到足够多的“龙须”,老一辈人都说抢到的龙须越多就说明你越虔诚,就会越灵验,可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新农村对种族繁衍、香火延续的崇拜文化依然没有改变。

    图2-2 起灯 图2-3 游龙 在所有的舞龙环节中“圈龙”是最累的,舞龙的演员会集中到一个较大的空地上做摆出各种姿态在远处看仿佛真的是一条身披金甲的巨龙在云雾间上下腾飞,最后看着他们围成一个大圈,在空地左右各转六圈这寓意着往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家人能够团团圆圆,这一系列的环节和步骤都体现了民间祭龙崇龙以求风调雨顺、阖家欢乐的民间意愿。

    开始:舞龙正式开始即在傍晚5点,鼓乐在旁伴奏是舞板凳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龙舞大队刚准备出龙头时,鼓、锣、嚓、笛子、唢呐、二胡等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踩着点儿就开始演奏起来,在一旁观看的我们不一会儿就被富有节奏感的乐器演奏声“淹没”在一片人海中,不同乐器节奏的互相渲染下现场的气氛也一度达到最高点。四面八方前来光看表演的人们情绪也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了,如潮水般的人群不一会儿就将龙头团团围住,欢呼呐喊着想要抢到第一把龙须讨个“彩头”,过了好一会儿才将龙头和龙身拼接到一起,一路上那些演奏乐器的老师傅们拼了吃奶的力气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神情,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不论是那些表演的艺人还是一直跟随其后的观众们都显得格外投入。舞龙从古至今都是一项宝贵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都是在节日、社火、集会的时候表演,舞龙过程中鼓乐的巧妙配合不仅能体现其中的情感和精神,更能够把活动推向高潮。

    图2-4乐器(鼓、锣、嚓、) 过程:龙头的开路人会按照之前商定的路线开始游龙,我们最开始跟随人潮缓缓移动,只见天色渐暗随着一连串鞭炮声和烟花声,板凳龙中的蜡烛被瞬间点亮,这一环节叫做亮烛,全部点亮以后,紧接着就是起灯了,只听见龙头处众声大吼,龙头瞬间被抬起,随后龙身也伴随着众人的欢呼声一跃而起,此时在一旁围观的我们也不知不觉被人群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兴奋地大声欢呼起来,纷纷一拥而前,游龙也正式开始了。这时才明白为什么村民都说夜幕下的板凳龙格外漂亮,站在一处高点向板凳龙望去,绵延而至看不到龙的尾巴,舞板凳龙的汉子不停地变换动作,观众们在一旁喝彩不断,场面十分壮观。游龙路线主要是围绕瑟江村,不会跑到其它村落,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出龙后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祠堂前去“还愿”,到祠堂前,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那让每个人都热切期待的“抢龙须”环节了。说它叫节目实在是委婉点了,因为那种场面看起来有点像起哄,龙头在庙前停留了片刻,只见围观的村民一拥而上去抢龙须,后来经过询问才得知这是之所以抢龙须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是有“典故”的,据说抢到龙须者或送给今年生孩子的人,象征着这户人家必得龙子,一个好的兆头,令人疑惑的是,据村民和村干部反应,此举真的都一一灵验了。到祠堂还愿后,便进入了村落,“龙”到各家各户门前,家家必焚香祭拜,镜炮齐鸣,震天动地,爆竹连街,年年如此,过游龙程中烟花爆竹整整3个小时未有间断。

    图2-5 还愿(抢龙须) 结束:时间在活动热潮的“推动”下觉得流逝更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舞板凳龙最最后一个环节了—“圈龙”,也就是盘龙的意思。控制龙头的人率先走进了一片田间开阔地,中间早就摆好了一大部分烟花,当龙头盘进了中间,龙尾收拢时,圈龙就开始了。中间的烟花放了起来,按照当地的习惯左六圈右六圈寓意六六大顺,现在也有给观看拍照欣赏之说。圈龙结束后也就到了舞龙的尾声了,只听见舞龙头处“领头人”的一声令下,各条板凳龙纷纷迅速拆开,村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是越早跑回家的越能图个好兆头,并且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迎接,此时如潮水般的人群也开始慢慢散去,从他们脸上还可以看出一副意犹未尽的神情。

    图2-6 圈龙 三、瑟江板凳龙文化传承现状 (一)多元价值取向下,民众对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 从封建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地在被刷新,从封建传统的思想转变为开放的思想,对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不在单纯的对传统文化给予信仰,而是逐渐将逐利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慢慢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精神财富的价值。

    在申报非遗保护项目之后情况有所改善,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每年都有专门的支持款项被用到元宵舞龙活动上去,改变了以前由民众出资的困境,并且对相关舞龙人员发放一定的酬金作为劳动回报。实际调查时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在每年参加舞龙表演的人群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总是会看到着装完毕的人在等待上场时态度和行为显得很不“专业”,人们依旧娱乐至上,丢失了应有的严肃与敬仰之情,实际上可以看出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在的板凳龙表演过多的流于形式,且不能在新时代引起人们的喜爱与重视,久而久之,舞龙活动传承将会走上渐行渐远的道路。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民俗主体受众减少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让中国日新月异,现代交通运输等都得到了更新换代,从而改变了曾经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高铁、动车、高速路、飞机纵横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活动局限性,随着网络时代的蓬勃发展,各种传媒手段遍地开花,电视、电脑、QQ、微信等不断地更新着村民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人们的娱乐活动方式越来越多。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外流、娱乐形式的逐渐丰富也让板凳龙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再有力。村民们的娱乐活动早已不再是舞龙这样的传统方式。与此同时,西方体育文化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兴趣,从而衍生了一些攀岩、越野、野营、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项目更好的迎合了年轻人的性格特点与内心需求,因此也得到了一大批追随者。

    在这种时代的大潮下,许多当代的年轻人即使知道一些拥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去了解,再加上新兴的运动项目引起各高校领导的注意,有些高校为追逐时代潮流,目前着重开发和引进符合条件的运动项目,我们带有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无法在校园中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从而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这种现象导致大量投资扩建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使得板凳龙这项拥有悠久历史、拥有独特的瑟江民俗风情的传统活动随着新时代文化的出现被逐渐遗忘。

    (三)传承主体断裂,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 民俗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来实现的,代际传承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体。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板凳龙的制作手艺一般是通过血缘或者师徒关系来传承。舞板凳龙是一项极具技术性的民俗活动,参加舞龙的演员不仅需要长期的学习观摩还需要自行领悟掌握。通常做好的龙头可以达到30公斤,需要完成大幅度的动作,龙尾也是一样的要求,这些都非常的消耗体力,一般由青壮年男子来承担。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出现涌向城市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城市发展并定居,村里留存的大多数是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子女,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学习钻研舞龙,更不用说学习板凳龙的制作,如今留下来的掌握轧制技术的多数都为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老年群体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对舞龙民俗的仍然保有独特的情感,因此无论是男女、都较多的参与舞龙的相关活动;
    第二,年轻一代已经没有舞龙文化的情怀,逐利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占据了他们的主导思想,他们已经不再注重传统的娱乐方式,在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旧是“老一辈艺人”,至此板凳龙传承主体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龄化现象。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何处何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保持活力,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四)代际传承功能减弱,传承渠道不通畅 父子之间,大师与弟子之间的口授心传是瑟江板凳龙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以往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农业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业务,受外界文化影响可能性较小因此传承氛围较为稳定。中老年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授予者,儿童等较为年轻的群体是民间文化的学习继承者。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在发展,社会转型也在进行,村子以外的奇妙世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走出大山,使父亲,儿子和导师之间的继承渠道失去了承继者,代际继承逐渐淡化。除此之外,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也因不断减少的生源量而失去了原有的传承活力。农村的教育环境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因此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教育资源更好的区域求学,这对舞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也让本来就单一的传承渠道雪上加霜。

    (五)外来文化的影响,板凳龙文化群众基础薄弱 约翰,斯特劳斯曾表达过,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中发展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内在的抵抗性,它一定会被新生的外来文化所打败。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愈发明显,我们能做的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它,而是在挑战中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外来的强势文化显然已经慢慢渗透到我们身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文化个体,倘若身为文化个体的我们不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去保护我们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毫无疑问将会丧失对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最有生命力的认同感。在外来文化不知不觉的影响下,曾经被人们引以为傲的板凳龙,瑟江村的一张“活名片”现在已经仅仅被当做一种单纯的在节庆时娱乐的表演形式而已,会舞板凳龙的人每年都在减少,这对于板凳龙文化的传承增加了无形的困难,这与许多人不了解板凳龙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这一事实不可分离。如今,从大众体育文化角度来看,板凳龙文化仍然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群众基础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自愿选择板凳龙的屈指可数,要想让板凳龙文化重获生机,新生力量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巩固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助力。

    随着社会结构地快速发展和改变,村里大批的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村民也逐渐开始与潮流接轨在日常生活中转变传统方式,无法将板凳龙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联系在一起,只把它当做一种平常的休闲活动,没有了老一辈对其的真挚情感。在这一代的青年人当中,缺乏对板凳龙文化的认同感,甚至在他们心中会认为板凳龙是一种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娱乐文化,因此不愿意接触和学习,随着见证与传承板凳龙历史的老一辈民俗传承人先后离世,这一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艺术载体正面临真正的危机。

    四、新时代下瑟江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对板凳龙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1.建立电子图书馆 面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丧失,某些文化形式可能由于多种限制而无法找到继承的最佳人选,毕竟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容易被学习和接纳的口头形式来相传的,这种方式本就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消失。但是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的整合管理方式,就可以把那些不容易传承的精神和非遗中比较生涩的内容进行长期保存,通过建立数据库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可以长期获取资源,从而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工作任务,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板凳龙文化目前历史记载相关资料残缺不完整和传承人断代的难题,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并非不可解决。我们可以让政府部门牵头与地方合作建立板凳龙文化“电子图书馆”,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导致很多珍贵的板凳龙文化纸质资料遭到丢失。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优势建立起一套符合时代潮流的“电子图书馆”,可以把我们以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电子存档备份,在未来开展板凳龙活动实况资料和图片都上传到终端数据库进行处理,其中的信息由图书材料模拟数字的形式时时更新然后传达给人们,这是传统文献资料一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对保护板凳龙文化资料的完整性和永久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的推广播放开始让人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里得到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人不同领域进入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当中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相关的文化。“板凳龙”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应当时俱进的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浪潮,建立板凳龙“数字化”博物馆实现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虚拟世界等多种交互体验方式的带动下,数字化博物的应用在文化发展领域中已经逐渐推广,这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形成的新的传承方式对板凳龙文化的的保护和传承既是久旱逢甘霖,也是雪中送炭。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参观每个博物馆都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除此之外,也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博物馆里,大家可以利用多种交互体验的方式来进入板凳龙文化的世界,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既是对当下人们对于文化吸收方式的创新,也是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对于博物馆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数字博物馆在“振兴”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高度的资源搜集整理最终在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方面完成转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相关内容的管理和存档。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了数字化3D建模软件,建立了相关现代化体验平台,珍贵的文物和数据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这都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典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影像化再现与保护 在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瑟江板凳龙的保护和传承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我们到当地走访和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瑟江板凳龙近几年开展的活动规模虽然已经与刚开始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对于瑟江村的村民来说也是一年一度不能忽视的重要时刻。每次活动开展时所需要的准备往往是必不可少,因为一场活动的成功与否往往细节决定成败,更别说这个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活动了。但是有一个现象确实村民们来说还是十分无奈的,就是每当活动那几天无论村子里还是外来光看舞龙活动的人村总是会显得“风风火火”每个人似乎都乐于其中,然而几天的舞龙活动一结束,每个人似乎又开始变得“漠不关心”,每个人都把这场活动当做无聊生活中的一次“娱乐体验”,让人根本感受不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崇敬,这种普遍的心里让瑟江村一些板凳龙“老艺人”对先辈们代代传承下来的板凳龙文化未来的继承和保护感到深深的担忧。

    由于瑟江板凳龙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次活动都有电视台的人过来进行相关的拍摄和报道,这就使人们想到利用现代多媒体拍摄纪录片来让瑟江板凳龙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村委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提出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采访,对板凳龙民间文化做了详细的了解。实地考察结合参考《瑟江村史》、《瑟江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元宵节迎龙舞狮申请报告》等文献,制定了纪录片脚本梗概,主要有出龙、游龙和圈龙。

    近几年来,瑟江村开始了相关板凳龙的修复工作。通过现代技术记录了板凳龙的相关制作技艺,也修复了原有的旧件。人们用浆糊把“龙衣”上的彩带装饰灯等逐渐恢复如初,瑟江村的板凳龙在修复工作展开时,一些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也进行了现场记录,选取了最佳的时间地点进行了相关还原展现。整个过程可以分为素材的采集与分类两部分,首先是一些零散片段的拍摄记录,然后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得到初步雏形以后并不断进行深加工,待被广泛认可以后,才进行最终的精细化剪辑阶段,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合成到影片中。通过运用专业的特效来补充配音、画面剪辑的不足,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可以弥补一些拍摄短板,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将视频内容丰富起来,最终呈现为纪录片的形式,得以永久流传。

    通过纪录片的制作可以用强烈的视觉体验展现民俗文化所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进行拓展,最直观直接的演绎出自然的社会形态下对民俗文化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从而提高群众文化认同感 板凳龙舞作为瑟江村的一项民俗活动其舞龙技艺是老一辈人智慧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一些我们今天看到的舞龙技巧往往是人们从生活和劳作中汲取的宝贵灵感,其形象表达在表演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瑟江板凳龙之所以能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仅是因为他年代的久远,其出神入化、灵活精湛的表演技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老一辈艺人的口授心传和谆谆教导将龙舞的动作技巧和核心要领交到年轻一辈的手上,他们怀着殷切的希望能够将祖宗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代代相传的瑟江板凳龙其表演形式逐渐凸显出时代的局限性。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通讯不畅通的情况下,瑟江板凳龙既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为之不多的精神娱乐活动,所以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程度可想而知。那时的人们对板凳龙舞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一个个想要“拜师学艺”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他们为其生动形象的表演技巧和盛大的活动场面而产生崇敬之情,就是因为这种热爱和向往,板凳龙文化才可以延续至今。

    如今时代浪潮滚滚向前,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交通的便利,人们对那些传承下来的“老套”龙舞表演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情,特别是新时代下的青少年,他们每天都会接触新潮流之下海量的信息,原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就稍显模糊的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接受、尝试新事物,这往往使得过去人人都热衷追捧、学习的瑟江板凳龙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新时代下勇于“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关键,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已经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瑟江板凳龙在创新的口号下是否会变得“面目全非”。其实并不会,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并不是推倒过去的一切,而是在前人智慧的结晶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日新月异的表演模式下寻求改变,可将传统表演方法与现在受到人们欢迎的表演形式有效的融合变通,让板凳龙舞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迎合了时代的特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龙舞动作“游龙”、“穿腾”、“翻滚”等动作继续发扬光大。不能局限于平常活动时的表演形式,要进一步打造具有代表性精品板凳龙舞节目,使其得到更好地继承。这样就可以让“套路化”的瑟江板凳龙重新焕发生机,在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其表演的价值,对瑟江板凳龙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创新表演形式想要让板凳龙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还必须让板凳龙文化的价值感深入人心,文化的传承需要的是特定的场合和氛围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现在瑟江板凳龙的传承大部分只停留在仪式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对正真意义上的认同感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增加群众参与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对板凳龙文化的认同感。

    以往一般都是在元宵节前后开展板凳龙活动,这种一年一次的文化体现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我们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调整,活动不需要很盛大,但是要增添其重要的文化内涵。比如遇到中秋、重阳等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时可以以文化节的方式来传达文化内涵,采用游园的方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板凳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期间也可以开展板凳龙文化知识问答的趣味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还可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板凳龙文化内在的魅力。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为答题过程中成绩较好的人颁发证书以及礼物品作为奖励,这会使人们觉得板凳龙文化给他们带来了荣誉感,让人们更加愿意去传承和保护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单靠政府和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贴近”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继承其文化内涵,传达其核心精神才能“生生不息”。

    (四)顺应时代节奏,打造品牌形象引外来资金投入 当下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保护和宣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媒体的多样化来传承板凳龙文化顺应时代的要求,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宣传,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时代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板凳龙舞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只要寻求突破就能寻求较好的发展道路。为了满足人们在多媒体时代对海量信息的好奇与探索。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信息数据的功能,开发相关的信息交互平台将板凳龙历年来的图文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展现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开通网络互动环节解答人们的问题加强与大众的文化互动性,并对其主要关注的信息加以收集,使他们能够通过相关非遗网站来检索需要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板凳龙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吸引群众眼球的目的。基于新兴大众传媒时效性强的特点,相信板凳龙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对大众宣传和普及的作用,对其接品牌形象的塑造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板凳龙舞的传承将举步维艰。瑟江板凳龙舞虽然是非物资文化遗产,政府部门每年也会对其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是政府的帮扶不能成为唯一的经济支撑,应该主动寻求多种发展途径,我们只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更能宣传和扩大区域的“品牌”影响力,许多游客和投资者都会慕名而来进行旅游投资从而实现“再发展”战略。二者的有利互补,可以使游客得到满足,也可以让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使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们树立“文化型”旅游的品牌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瑟江村民积极开展与板凳龙有关的文化产业实现“自给自足”, 首先,我们要积极动员舞龙表演的骨干,鼓励他们经营企业等实体经济,借助产业结构更新的优势,以自身为基础进行发展。二要把舞龙与自身的特色文化相融合,进行竞标投资等,建立文化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和产品融入特色文化内涵,促进相关产业的社会主义特色化发展。

    最后,瑟江板凳龙舞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扩大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五)开发瑟江板凳龙旅游资源,发展相关文化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旅游业已经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展板凳龙文化必须要借助这一产业优势,在相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当中,创新使用文旅互动来增加人们的观感体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旅游是人们满足观感体验与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既体现文化消费的过程,也是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之间巧妙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更有活力的文化发展土壤,还也可以逐渐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祥盛相促,福清地区相关部门应发挥统筹优势,积极开展与瑟江村在地区旅游资源方面的紧密合作,让游客充分体会到瑟江村别具一格的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以当地特色文化为主体丰富相关的文化资源表现形式,创造出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合理发展旅游业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增添一笔不少的收入,还有利于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是最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之一,我们还可以创编板凳龙游戏,来吸引更多传统民俗活动的爱好者。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添地方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以此来吸引游客,更能够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推动瑟江板凳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土地资源较多还未开发的特点,由政府部门牵头在瑟江新建“板凳龙手工制作艺术馆”,我们可以聘请当地专业的板凳龙模型制造师傅来馆内,对一些舞板凳龙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道具按比例在现场进行还原制作,以此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相信到时候会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行现场“DIY”,让感兴趣并想参与其中的游客们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伴随着老师傅的解说和演示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民俗文化带来的的乐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安排熟悉板凳龙文化的村民来担任板凳龙历史文化发展的解说,带领游客们进一步了解板凳龙文化的真正内涵,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对板凳龙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文旅之间的交互,应当尊重原有的生态模式,并且在秉承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模式让游客有新鲜的观景体验,同时也要多位一体发展景区的相关产业,提高旅游的质量。除此之外,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严格执法来规范相关的违规行为,切实的保障开发质量,不能出现过度开发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维持其平衡性。

    五、结 语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瑟江板凳龙在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今信息化浪潮已经不可阻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都在与时俱进,板凳龙的留存与继承遇到了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困境,所以出现了如今进退两难的局面。另外,全球化浪潮急剧猛烈,世界文化不断融合与冲击,板凳龙这样的传统民间文化如何增加自身竞争力在如今的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终将面对的挑战。

    本文主要从瑟江板凳龙文化的起源和变迁展开说明,通过对其传承现状的分析,总结了瑟江板凳龙在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阻滞其传承发展的因素。针对瑟江板凳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对瑟江板凳龙进行“良性”传承的相关措施,以下是对本文研究的几点总结。

    第一,瑟江板凳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瑟江村的宝贵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要真正认识到板凳龙文化传承对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重视的基础上加大瑟江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因地制宜,立足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板凳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之路。

    第二,瑟江板凳龙文化的发展要调动协调好各方面力量,整合政府、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
    使瑟江板凳龙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面瑟江板凳龙所面临社会环境的变迁,瑟江板凳龙要在保持独特性的前提下,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适应环境的改变,既不能一成不变地附着于传统文化之上,也不能全盘否定,随大流商业化或者是西化。必须不断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潜力,结合独特的地理优势及相关政策,与时俱进,使之活在当下,永葆青春。

    第四,瑟江板凳龙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清地区文化资源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地方的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板凳龙在高校教育中的教学传播任务,培养新一代传承者和板凳龙爱好者。

    综上可知,只有深化认识,注重培养传承人、完善传承机制,做好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才能壮大传承保护的队伍,为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创新发展思路,可以使瑟江板凳龙文化得以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瑟江板凳龙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发扬光大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10 [2]段晓娟.重庆地区北泉板凳龙舞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韦丽华.北泉板凳龙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西南大学,2012. [4]周文王姬昌.周易.龙[M] [5]余伟浩.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J].电影评介,2012(15) [6]俞达珠.民俗辩说[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7]陈冰彬.福清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2013. [8]罗斌,朱梅.舞龙舞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3—27 [9]陈冰彬.福清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刘文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安仁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商学 院学报,2018(6) [11]吴灵萍,蒋国强.社会转型视阈下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态势与传承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 [12]谭婧怡.从院坝到舞台:重庆南川石溪板凳龙舞的保护传承[J].四川戏剧.2014(8) [13]宋平.巴渝板凳龙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西南大学, 2015. [14]杨伟华.江西民俗体育项目“塔城乡板凳龙”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 [15]王继强.中国舞龙运动价值功能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8(6) [16]祖霞.基于民俗变迁理论的村落民俗体育流变的田野考察—以江西奉新干洲镇万庄村板凳龙为例[D].江西师范,2013. [17]於歌.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9(12) [18]余伟浩.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的再现与保护[J].龙源期刊网,2012(15) [19]姜迪,简波.沙沟板凳龙田野考察[J].体育文化导刊,2014(2) [20]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 [21]梅杉.浅析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07. [22]谭婧怡.从院坝到舞台:重庆南川石溪板凳龙舞的保护传承[J].四川戏剧.2014(8) [23]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2011(5)   

    相关热词搜索: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